中日“經濟戰”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首先事關亞洲持續發展的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與攪局;其次當然還有中日之間的歷史原因——日本對于戰爭歷史從未如德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達成真正的和解,沒有真正歷史的和解,各種沖突不斷不可避免。
或許,真正的沖突在于,世界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亞洲,亞洲人又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亞洲呢,日本需要一個怎樣的亞洲,或者中國、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又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亞洲呢?這也許才是值得深思的本質問題所在
在經濟領域,中日在某些領域、某些地區、某些企業和項目方面,摩擦逐漸頻繁。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稱,日本企業去年在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投資已高達2.33萬億日元(228億美元)。相比之下,作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的中國,日本去年的對華投資僅為8870億日元,只有東南亞國家投資的1/3略多。
而中國商務部日前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中國3月外商直接投資(FDI)同比負增長為-1.5%,第一季度FDI增速為5.5%,大幅低于1-2月的10.44%。其中,日本對華投資12.0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47.18%。
這也意味著,日本企業在對華投資問題上,因為兩國關系的惡化已出現了快速向其他國家轉移的現象。而轉移的結果,一方面,使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面臨新的壓力,需要通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來彌補日本企業投資減少的缺口。而在歐美發達國家經濟還處于復蘇起步階段的情況下,要增加投資,難度也是相當大的;另一方面,影響了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合作,使該地區在投資五一節的競爭性更強。同時,由于中國在對日產品的進口方面,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少,又使得日本企業必須更多地到其他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市場尋找出路,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中國企業產品的出口。
不僅如此,在其他地區和領域,中日之間的“經濟戰”時隱時現。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4月17日報道,澳大利亞西部海濱一項正在擬定的60億美元奧卡吉港口鐵路項目,由于是澳大利亞向亞洲出口原材料——特別是鐵礦石——的主要供應渠道之一。因此,引起了中日兩國企業的激烈爭奪。雖然按照報道提供的信息,這一項目已經由前幾年的日本處于優勢轉為中國發號施令,但是,在最終結果沒有出來前,誰也沒有辦法肯定這個項目會歸誰所有。
要知道,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將項目給哪個國家的企業建設問題上,都需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中國企業所以在與日本企業的競爭中稍占上風,就是因為中國的市場比日本更具吸引力。同時,還要看項目所在國家政治形勢的走向。如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在訪問泰國期間與泰國總理英拉達成的大米換高鐵計劃,就在上月12日被泰國憲法法院以違憲否決了。從表面看,這是泰國國內政治斗爭的原因。實際上,也與日本等國的幕后操縱不無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兩個經濟大國,就算沒有出現關系惡化的問題,在經濟領域也存在著明爭暗斗的現象。好在中日兩國在產品結構和技術領域不處在同一水平,中國更多的側重于低端制造業,日本則側重于高端制造業和技術占領等。因此,此前的經濟爭斗還不是很突出,甚至沒有與歐美國家的爭端多。
但是,兩國關系迅速惡化后,一切的一切就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以控制了。如果這樣持續發展下去,對中日兩國的經濟發展都是相當不利的。對中國來說,從日本引進技術、投資等方面的難度會越來越大。而對日本來說,向中國出口產品和輸送資本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更重要的,中日兩國的經濟利益戰爭,已經不僅發生在企業層面,而已上升到國家層面。如有關中國稀土出口的問題,日本政府就親自出馬,與企業一道向世貿組織申訴,并使得中國在這輪爭端中敗訴。可以想象,中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一定會將政府與企業的力量結合起來,對日本實施報復和反訴的。
對中國來說,與日本發生“經濟戰”,本身并沒有多大的壓力。畢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消費潛力很大。就算日本與中國的關系再惡化,也難出現停止經濟交往的現象。問題在于,由于美國在中日關系問題上,明顯偏袒于日本。如果中日之間真的發生大規模的“經濟戰”,美國是否也會像在釣魚島問題上一樣,拉偏架,幫助日本與中國打“經濟戰”呢?顯然,這是一令中國比較擔心的事。
習近平對法國、荷蘭、德國等歐洲國家進行了訪問,并與這些國家簽訂了120多份協議,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應對中日關系惡化導致的經濟貿易陷入冰凍期以及中美關系因為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拉偏架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
其實,中日“經濟戰”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后首先事關亞洲持續發展的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與攪局;其次當然還有中日之間的歷史原因——日本對于戰爭歷史從未如德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達成真正的和解,沒有真正歷史的和解,各種沖突不斷不可避免;其三經濟摩擦頻繁背后的本質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邏輯。日本或應多從兩國關系的大局出發,作出理智的選擇與判斷,而不要繼續惡化兩國的關系,損害兩國企業和投資者的利益。或許,真正的沖突在于,世界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亞洲,亞洲人又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亞洲呢,日本需要一個怎樣的亞洲,或者中國、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又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亞洲呢?這也許才是值得深思的本質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