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快到了,手機廠商卻集體進入“寒冬”。
“沒錢,沒壞,還能用。”
看上去,年輕人不再像過去那樣有著“換機焦慮”了。不久前,“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換手機”的話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用戶的共鳴——價格貴、沒有變革式創新,又不是不能用。
一方面,人們的工作、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和智能化應用,就連不久前計劃收購推特的馬斯克都在公開場合點贊稱“在中國你基本可以生活在微信里,它什么都能做。”而硬幣的另一面是,過去幾年高速增長的智能手機開始賣不動了,尤其是5G手機進入銷量瓶頸期。
信通院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146萬部,同比(較上年同期)下降40.5%。其中,5G手機1618.5萬部,同比下降41.1%,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5.4%。
剛剛公布財報的上市公司小米也印證了這一點。小米智能手機第一季度出貨量排在全球第三,但它不僅營收凈利下滑,智能手機出貨量也同比下滑22.1%。小米總裁王翔表示,疫情對生產與物流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上海疫情疊加線下門店關閉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供應鏈也頻傳砍單消息。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祺透露,中國主流安卓手機廠商目前已經削減了約1.7億部手機訂單,約占2022年出貨計劃的20%。
而根據安信證券統計,2022年一季度安卓產業鏈企業歸母凈利潤-3.3 億元,同比-144.2%,蘋果產業鏈企業歸母凈利潤 76.2 億元,同比-11.5%。
過去很多年,換機周期18個月幾乎是業內共識,但如今國內手機廠商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用戶的換機周期也從最早的16-18個月,演變至20-24個月,再到近期的36個月。
為什么5G手機賣不動了?
一方面,這與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下的供應鏈息息相關。雖然半導體供應相對去年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包括存儲、顯示、攝像以及先進制程的SOC等特殊領域和品類的關鍵零部件供應依然緊張,廠商的生產線制造也受到波及,物流和復工復產成本增加;與此同時,疫情影響著企業線下門店正常經營以及線上銷售渠道物流的正常配送。
而從5G手機本身而言,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應用方面,普遍缺乏創新。
從硬件看,屏幕、攝像頭、快充功能成了各大廠商攻克的重點,“堆料”背后缺乏跨越式的創新,無法給用戶帶來較強的換機動力,而各家不斷內卷的折疊屏手機不僅價格高,供應鏈也不夠成熟,難以成為推動手機市場的主力。
從軟件看,5G的應用未達預期,當前的4G手機足夠承載幾乎全部的手機應用,而市場上圍繞5G的殺手級應用也并未出現;從運營商角度來看,5G資費依然居高不下。
此前,不少曾在千元機市場打得不可開交的手機廠商,希望搶占華為空缺的5G手機市場,一頭扎進了5000元左右的高端旗艦領域,但從第三方數據來看,蘋果依然牢牢掌握著高端手機市場的話語權。
而用戶消費需求所帶來的挑戰,無疑遠遠大于手機在生產方面所遇到的挑戰 。
疫情之下用戶居家辦公、在線學習機會增多,這些需求更多地帶來了PC、平板等產品的增長,但對于手機銷量帶動有限。此外消費者預算的影響導致了手機市場需求低迷,而海外市場也不明朗,手機廠商普遍采取更加穩健保守的手機運營策略,甚至不約而同地積極布局智能汽車等領域。在經歷結構性調整背后,對手機廠商而言,接下來要用“緊日子”換“久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