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全國政協召開的專題協商會上,“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重要議題被提出,迅速引起各行各業的廣泛支持。
在此之前,數字經濟作為已連續4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社會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技術升級等多方向凸顯其重要戰略意義。任何產業的轉型和變革都非憑空產生,背后少不了高端人才的有力支撐。
數字經濟時代同樣如此,高端技術人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背后,是亟待解決的人才培養思路和高端人才儲備需求。
近日,得到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職場研究項目組調研了2000位職場人群后,發布《2022年中國職場人群發展建議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從社會產業升級需求、職場真實現狀以及職業人士升級路徑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展示和梳理。
拿著這份職場“升級指南”,或許會給“打工人”帶來一些新思路。
產業升級催生人才需求變化,職業教育或成核心驅動力
《2020未來就業報告》中指出,目前在職勞動者所掌握的核心技能將有44%在未來五年內發生更替和變化,到2025年時,全球預計有50%的勞動者需要接受再培訓才能適應新的崗位需求。
技能人才是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技術的快速迭代重新定義了企業對人才的篩選規則,勞動力市場格局重構。擁有未來型技能、大數據技能、管理培訓一體化技能的人才變得越來越搶手。
人口經濟學家蔡昉的研究結果顯示,第二產業的勞動者從勞動密集型就業轉向資本密集型就業,要求受教育水平提高1.3年,而轉向第三產業的技術密集型就業,則需要提高4.2年,僅通過公共教育體系難以實現這類轉變,需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各級各類教育培訓作為補充,以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錯配。
2021年4月,人社部制定發布《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大數字技能職業培訓,指導各地在開展各類職業培訓時,增加有關數字技能的培訓內容,指導各地面向新技能新職業,重點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能培訓,大力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積極開發數字技能類新職業,數字技能類職業的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遴選推薦一批互聯網職業培訓平臺。
據記者了解,擁有計算機、電子信息、軟件工程、人工智能、儲能等學科專業方向的人才進入產業,他們積極擁抱產業、行業的變化,表現出對新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追求,對崗位的適應性明顯增強。
由于數字技術迭代快,需要課堂教學、實習實踐與產業保持同步,亟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持續推進產教融合。
人社部等四部門于2021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也指出,健全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充分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職工技能培訓機制,支持各類企業廣泛開展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訓、產業緊缺人才培訓、安全技能提升培訓、轉崗轉業培訓、通用職業素質和數字技能普及性培訓等,支持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及項目制培訓。”上述《規劃》還指出。
多元需求下,軟技能成職場“硬通貨”
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工作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即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更加強調靈活的團隊協作,技能更替不斷加速,對勞動者的自我學習和知識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不僅關乎硬技能,還有更多軟技能需求的出現,軟技能的不可替代性正進一步凸顯。
《白皮書》顯示,職場環境中,超60%的中層遭遇職場能力瓶頸,提升無從下手,首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職場能力提升渠道。工作了5年以上的“職場老人”中, “35歲危機”的挑戰在這一群體中更加普遍。70.91%的職場人士表示自己正在遭遇“35歲危機”。
在具體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方面,職業發展瓶頸的問題最為普遍,在調研中占比達到67.66%,66.9%存在職場能力不足的問題,身處人際關系困境的職場人占比達到57.59%,41.36%的職場人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
從職場能力重要性的認知來看,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工作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及目標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相較于排名靠后的計算能力、讀寫能力等“硬能力”,以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為代表的“軟能力”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作為職場人提升就業中可能需要的各層面軟技能就變得尤為重要。
《重塑時代:2021人才資本趨勢報告》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三項軟技能為演繹推理能力、問題敏感度與歸納推理能力。在這個信息和數據爆炸增長的時代,能夠及時發現業務問題、并以嚴謹清晰的邏輯思維對問題進行深入洞察分析的人才將為企業創造更加核心可持續的價值。
雖然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及職場人均關注軟技能的培養與提升,但兩者則對最希望提升的軟技能需求錯位。具體而言,雇主在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與協調、快速學習、抗壓與情緒管理等技能上的需求均高于職場人。
2021年12月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升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更好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
《白皮書》調研結果顯示,職場人遭遇職場能力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培訓、輪崗等職業發展資源不足以及缺乏職場技能學習渠道,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就業人口技能提升白皮書》顯示,近7成在校大學生沒有參加過職業學習/培訓,而企業在人才培養中嚴重缺位,職場全年培訓平均時長僅 8.25天,只有輸出沒有技能上的收獲,其中46%職場人培訓時長不足5天。職場技能培訓的供給數量和質量的缺乏進一步加劇了人才供需錯位的矛盾。
這就意味著,職場人、求職者為了提升崗位勝任力以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有必要根據就業市場需求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