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9日電 (張芷菡)近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南匯新城)2022年第二季度重大項目6日集中開工,總投資額約118.7億元人民幣,標志著臨港新片區重大工程全面恢復建設。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接受中新經緯研究采訪時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將通過引領制造業投資、促進消費、帶動出口轉型升級等形式刺激經濟增長。
多地發力重大項目建設
隨著上海進入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階段,臨港新片區全力推動復工復產。據報道,6日集中開工的重大項目有11個,包括中國電信臨港算力平臺項目、白特榮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成型項目、華領糖尿病創新藥物生產基地等,涵蓋科技產業、商業服務、市政交通、生態建設和社會民生等領域。
除上海臨港新片區重大項目外,多地發力基建建設。5月23日,湖南省工信廳發布《湖南省“數字新基建”100個標志性項目名單(2022年)》,涵蓋5G建設及應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行業領域,總投資額超207億元。其中,單個項目平均投資在2000萬元以上,億元以上項目有13個。
6月6日,貴州省出臺《貴州省進一步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若干措施》,提出加大產業配套基礎設施投資,切實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出臺新基建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貴州)樞紐節點建設。同日,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工程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今年重點推進開工建設的6大灌區之一,總投資80.08億元。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指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等,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
基建刺激效應幾何?
重大項目建設將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連平認為,基建投資通過引領制造業投資、工業生產、消費和出口來帶動經濟發展。
具體來看,一是基建投資與制造業投資有一定相關性。傳統基建項目投資和建設對制造業上中游原材料行業,諸如黑色、有色、煤炭和化工等產業鏈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基建投資項目部分涉及中大型的工業建設項目,對于工業生產有直接的推動效果。
二是基建投資拉動工業生產。基建投資是工業增加值的先行指標,基建投資項目部分涉及中大型的工業建設項目,對于工業生產有直接的推動效果。
三是基建投資有助于促進消費增長。據測算,通過投資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各種支出,約有四至五成的投資資金會轉入消費領域;基建投資還能為社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全社會勞動者收入的平均水平,為促進消費支出擴大提供條件。
四是帶動出口。在經濟向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政策引導下,信息化新基建有助于促進投資結構轉型升級,資本投入也從原先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外向型制造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而進一步促進出口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4月,上海臨港新片區實現進出口額同比增長37.4%,1至4月累計進出口額達到571億元,同比增長36%以上。
這與多數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增長有所不同。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指出,通過基建建設拉動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式,對上海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或有限。“上海金融、房地產、高附加值服務業的比重較大,臨港新片區建設的作用更多將以引入高端制造業,通過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體現。”
云計算等成基建重點
據報道,上海臨港新片區建設中,中國電信臨港算力平臺項目總投資350億元,將建設綜合研發樓、海纜登陸站、研發動力中心等。該項目將承載全球數據樞紐平臺、國際通信樞紐、海纜登陸站、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天翼云核心節點、云算力中心等數字化經濟業務類型,為臨港新片區打造國際數據港、建設數字經濟高地、構筑連接長三角的骨干光纜網絡提供有力支撐。
連平認為,云算力中心等新基建代表著中高端制造業,既能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水平,又能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還能衍生出新消費模式。他指出,新基建主要是圍繞“兩新一重”來推動。未來,一是加大新興產業發展力度,特別是大力支持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同時針對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醫療設備等高技術產業繼續實施定向精準的政策扶持。二是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四基”,推動生產、應用、融資等合作銜接,加快市場化推廣應用。
陳欣表示,當前,新基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回報越來越大于傳統基建,但同時也存在體量有限,容易出現產能閑置和需要負擔超前建設成本等問題。未來對新基建建設,一方面應當考慮回報率,優先建設高回報的基建項目;另一方面需要從國際環境等戰略角度考慮布局。(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