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蔡江偉
周一午間,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騰訊控股發布了一則大股東Naspers擬減持公司股份的公告,引發市場震動,其股價由早盤的上漲超4%,至收盤反跌近2%,成交額較上一周平均日成交放大約3倍。受此影響,當日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等主要指數的K線上也留下了明顯的上影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Naspers的減持計劃里沒有提及具體的減持規模,只模糊表示為“不會超過每日平均成交量的3%~5%”。倘若按今年以來117個交易日、累計成交11980億港元計算,年內的日均成交額約為102億港元,以5%的上限,每日的減持規模約為5億港元。對此,市場也給出了不同的解讀,樂觀者認為不會對市場造成明顯沖擊,悲觀者則解讀為減持計劃不設上限。不過,港股市場對類似大股東的非強制性承諾并無太強的約束力,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Naspers曾在2021年初第二輪減持時承諾3年內不再減持。有鑒于此,這次Naspers的減持量到底會是多少,尚需交給時間來總結。
作為投資界的“史詩級”案例,Naspers通過投資騰訊獲得了數千倍的回報,自2018年首度減持以來,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但其他投資者倒也不必過于迷信Naspers的判斷力,從公開的報道來看,除了騰訊外,Naspers的其他投資表現平平。復盤Naspers此前兩次減持后的市場表現,也只在短期影響了股價走勢。比如2018年首次減持時,騰訊在放量大跌后即企穩震蕩,之后于當年11月探底,隨后開啟了一輪漲幅超過200%的上漲行情;2021年4月8日第二次減持消息傳出,當天騰訊再度刷新成交額紀錄,股價下跌1.55%。大股東減持與股價下跌之間的關系,恐怕不能簡單地歸為“因果”。
在任何市場,股東的交易權都應被充分尊重。據稱此次Naspers減持的原因之一是其所持騰訊的市值已超過Naspers自身,減持是很正常的財務操作,也符合Naspers股東的利益。身處市場的投資者,或許對“大股東”、“實控人”減持會莫名多一分恐懼感,認為一定會強烈沖擊股價。事實上,Naspers多年來的表現堪稱“佛系”,基本不參與騰訊的日常經營。即便是身為騰訊“實控人”的馬化騰,在上市之后也是隔三岔五就小幅減持,但倘若就此解讀為不看好騰訊公司的發展,從看到第一筆減持就退避三舍,那恐怕就會錯失后面的數百倍漲幅。
誠然,騰訊作為港股舉足輕重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是港股通標的股,其影響范圍之廣不言而喻。此次Naspers語焉不詳的減持公告,雖然給其股價增添了一層不確定性,但是,投資者應該明白,真正決定公司股價的,最終還是公司本身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