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6日電 (常濤)疫情期間被培養和驗證的同城即時物流需求,正被越來越多企業盯上,成為物流行業新的增長點和趨勢。
新的較量
近日有消息稱,抖音電商日前測試了“極速達”服務。根據測試界面,抖音電商的“極速達”包括生鮮蔬菜的同城配送,用戶下單之后,最快當日就能買到生鮮蔬菜。對于測試消息,抖音方面暫無回應。
不難發現,這一服務與生鮮電商相似,只不過后者時效更強,最快可實現半小時送達。而更早前,2022年618期間,京東對外放出消息,正考慮進軍外賣領域。
無論是抖音電商“極速達”,還是“京東外賣”,它們同處的都是同城即時物流這一賽道。
在過去,以“四通一達”為代表的跨城物流提供了相對廉價、快捷的物流體驗,哺育了線上電商生態。而眼下,同城即時物流正成為新消費習慣的助推器,它大大縮短了線上商品與用戶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拉動了碎片化、即時性、高頻次的消費需求,正催生零售業的下一階段形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美團、阿里、滴滴、京東、拼多多、順豐等企業均在此賽道有所布局。其中,阿里、京東、美團已經搭建起“遠場-近場/次日達-同城/即時”零售體系,同城即時物流已然成為巨頭間的必爭之地。
艾瑞咨詢的《2022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報告》預計,到2026年即時配送服務行業訂單規模將接近千億量級,達到957.8億單,2021年-2026年年復合增速為28.0%,行業整體仍處于快速發展趨勢上。
疫情催化
如同疫情期間線上訂單量暴漲,使“九死一生”的生鮮電商賽道重獲關注,同城即時物流走熱與疫情也有一定關系。2020年以來,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市民居家期間,同城即時物流需求爆發。
數據也在說明這一點。根據艾瑞用戶調研結果顯示,當前,為解決日常所需,超90%的用戶傾向于在線上消費,與2019年疫情發生前相比,67.1%的用戶認為使用配送平臺服務頻次增加,即配需求增勢明顯。
即時配送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一方面,同城即時物流保障了生活物資配送。例如,在上海疫情防控期間,美團擴充了4000多名騎手參與履約配送。在北京,美團也落地了“內循環”配送模式,打通社區生活物資配送最后100米。
另一方面,同城配送也幫助了受疫情影響的商家通過線上保持營業,4月30日,北京市宣布餐飲經營單位暫停堂食服務,有外賣平臺為餐飲商家開通了“全城送”服務,商戶開通后,能將線上的經營范圍拓寬至3公里以外,獲得更多同城范圍內的訂單。
數據顯示,在后疫情時代,線上下單、線下送達已成為新的消費特征。據測算,2021年即時配送服務行業訂單規模為279.0億單,受疫情恢復影響,即時配送服務市場回暖,同比增速為32.9%。
中新經緯記者注意到,在疫情恢復階段,一些平臺也將疫情防控期間的做法保留了下來。比如拼多多在上海疫情防控期間曾推出“上海保供48小時達”,并從中看到了這方面需求,上海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后,拼多多在北上廣深地區招募商家試行24小時同城送達,切入“同城配送”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即時消費”逐漸從應急開始走向日常,成為剛需,這是巨頭們尋求的第二增長曲線。
安信證券則認為,互聯網巨頭爭相布局即時同城物流,并不斷拓展其邊界,從單一的餐飲外賣延伸到多維度的本地生活服務(包括商超、鮮花、蛋糕、咖啡、生鮮、服裝等),原因是即時物流所支撐的本地生活服務已經成為互聯網巨頭重要的流量入口,即時配送網絡作為本地生活服務、新零售的履約環節,其基礎性作用凸顯。
未來競爭
興業證券2021年發布的研報認為,近八成即時配送需求來自一二線城市,下沉市場具有極大發展空間。這意味著,下沉市場或是未來即時物流的競爭點之一。
智能化是同城即時物流的另一個競爭焦點。大規模的智能化不僅能降低人力成本,還能滿足配送的時效性,必然會成為賽道玩家未來投入的重點。事實上,在疫情防控中,無人機、自動配送車等智能化產品已經得到應用。例如,上海疫情防控期間,美團自動配送車一次性載重超150公斤,一次可送10戶左右,通過無接觸配送,緩解上海社區抗疫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難問題。
此外,場景也應是未來即時物流另一個競爭關鍵點。
目前,同城配送已經實現了從最初的送餐飲到如今的“送萬物”,同城即時物流與餐飲、買菜、買藥、商超便利等傳統本地零售業態融合,先后誕生了外賣(如美團外賣)、生鮮電商(如叮咚買菜)、到家(如京東到家)等平臺,甚至產生了專門為個人用戶提供即時物流服務的跑腿業務。當然,同城貨運如貨拉拉也屬于同城即時物流一種。
關于場景的想象空間,某即時配送企業高管對中新經緯記者表示,在未來,即時配送可能是為了滿足用戶情感訴求而存在的,即“送服務”,用戶需求呈現更加個性化的趨勢,服務的附加值也會進一步提高。
不過,這類服務如何標準化有些難度,將更加考驗平臺的履約能力。作為物流行業的新趨勢,同城物流競爭日益激烈,其中不斷涌現的模式和技術創新,將持續在行業中發揮引領作用。(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常濤:zxjwct@163) (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公司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