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長0.4%。回看上半年經濟運行軌跡,前2個月中國經濟開局良好,3月下旬受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超預期因素沖擊,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增大。二季度中國經濟克服多重壓力挑戰,主要指標止住下滑態勢,實現企穩回升,成績來之不易。
觀察大國經濟,不能局限于一時得失,必須看全局、辨大勢。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規模巨大、變量眾多的經濟體而言,更是如此。全面辯證地看清2022年中國上半年經濟形勢,深化認識中國經濟發展大趨勢,才能更加堅定對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的底氣和信心。
綜合國際國內形勢來看,中國經濟韌性強的特點明顯。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嚴峻,疊加世紀疫情,全球化發展遭遇逆流。特別是2022年以來,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美歐等發達經濟體衰退風險進一步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7月13日發文稱,全球經濟已經顯著趨于暗淡。在此情況下,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有效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疫情反彈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經濟頂住了壓力實現正增長,殊為不易。特別是5月份以來,中國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外貿較好外儲穩定、產業升級態勢持續,積極變化明顯增多。以價格形勢為例,2022年以來,在國際能源、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中國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7%,明顯低于歐美國家8%以上的水平。6月份美國、歐元區CPI同比分別上漲9.1%和8.6%。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于澤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立足比較優勢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快速落地生效,頂住了經濟下行壓力,也為全球經濟發揮了重要“穩定器”作用。
把握短期長期關系來看,中國經濟仍然長期向好。2022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持續顯現,國內疫情反彈、烏克蘭危機等超預期因素沖擊影響陡然增加,經濟運行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出現波動。但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力有效推進,重點區域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穩經濟政策效應逐步釋放,6月份經濟實現較快企穩回升,展現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與此同時還要看到,2022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量達56萬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接近20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27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盡管有所下降但仍然超過了21萬億元,中國長期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明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表示,從長期來看,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依然巨大,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同時也面臨著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需要積極加以應對。
越是形勢復雜,越要站穩腳跟,保持“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沉穩和定力。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政策效應顯現,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空間廣、發展韌性足、改革紅利多、治理能力強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中國經濟有望保持恢復發展態勢。(孟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