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日視點: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質效仍有提升空間
蘇向杲
據銀保監會日前披露的上半年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成績單”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2.6%;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較2021年全年下降0.35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9.46%、30.11%、17.22%。
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一方面,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轉弱,尤其是4月份、5月份企業的融資需求出現明顯萎縮;另一方面,二季度以來,部分小微企業信貸質量惡化,對商業銀行增加相關金融服務的供給意愿產生擾動。
成績固然可喜,但也應該看到,目前金融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持續優化、改革。
首先,市場化機制有待進一步發揮作用。
監管部門此前曾要求,今年各地要實現轄內法人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總體“兩增兩控”目標。此外,部分地方監管部門還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占比未達到全國城商行平均水平的銀行進行專題約談。
這些政策實實在在地推動了小微企業貸款明顯增長,對“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意義重大。但對商業銀行而言,更應解決小微企業貸款的可持續性:一是風控是否到位;二是收益能否覆蓋成本。若忽視這兩大問題,即使實現短期目標,中長期也難以繼續發力。基于此,商業銀行應持續、穩步深化改革,通過持續創新,實現風險定價進一步市場化。
其次,小微企業金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依然存在。
部分“頭部”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得到相對充分的滿足,而一些長尾小微企業依然存在供給缺口。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獲客難,小微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大部分企業地理位置相對分散,導致企業獲客成本較高;二是風控難,小微企業通常在融資上呈現出“三無”(無抵押、無報表、無信評)與“三高”(高風險、高成本、高定價)特征。
為解決上述問題,年內監管部門已下發多份文件,從盡職免責制度、績效考核機制、風控管理體系、政策效果評估等維度,助力金融機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
除此之外,還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解決供需失衡。
一是加快推進信用信息共享,解決風控難題。監管部門可加強與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溝通聯動,推動各級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涉企數據共享,為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強化對金融科技的應用。在獲客層面,科技手段具有獲客速度快、邊際成本低等優勢;在風控層面,一些平臺利用數字足跡積累起來的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可提升銀行的風控效率。
三是推動增信機構為小微企業賦能。近兩年,一些大型險企通過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為小微企業增信,效果明顯,顯著幫助大量中小銀行提升了風險分擔能力。
小微企業量大面廣,唯有持續提升小微企業的金融獲得感,才能為“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