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扎實推進穩外貿,促進貿易創新發展,外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到2021年的39.1萬億元,我國貨物貿易總額不斷躍升,自2017年起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位,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額也于2020年躍居全球第一位。中國外貿在過去10年邁上嶄新臺階,交出亮眼答卷。
結構優化質提效增
過去這10年,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邁出了新步伐。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量高達14.7萬億元。貨物貿易規模繼2018年突破30萬億元大關后,2021年又接近40萬億元關口,國際市場份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穩固。
2021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突破8000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70%。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較2012年增長122.1%,服務貿易逆差創10年新低。
我國2013年成為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20年貨物與服務貿易總額躍居全球第一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貿易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發揮了重要作用。”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
從出口看,商品結構更加優化,機電產品唱主角。2021年,包括手機、電腦、集成電路等在內的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2.83萬億元,占全年出口總額近60%。我國出口主導產業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充分反映了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中國堅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場機遇。我國有14億多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每年進口商品和服務約2.5萬億美元,市場規模巨大。我國更加注重擴大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發展。2021年,我國進口額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51.2%。作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我國對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優質消費品等進口不斷擴大,更好地滿足了國內生產、人民生活的需要,更加開放的市場讓世界更多分享了我國經濟增長、消費繁榮帶來的紅利。
貿易伙伴多元發展。我國與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傳統市場貿易伙伴的關系穩固,傳統市場貿易伙伴2021年合計貿易額占我國外貿的38.3%。與此同時,我國積極開拓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額占比由2012年的22.2%提升到2021年的26.2%;其中,近兩年東盟連續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從2013年的25%提升到2021年的29.7%。
外貿發展新動能不斷激發,競爭新優勢加速形成。對外開放平臺發揮的作用明顯,2021年,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了26.4%、23.8%和57.7%。在新興貿易業態方面,我國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規模迅速擴大,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1.92萬億元,增長18.6%。市場采購出口增長32.1%,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這10年,外貿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貢獻突出。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帶動就業1.8億人。2021年,貨物與服務貿易凈出口拉動GDP增長1.7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20.9%。我國進口對全球進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4%,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復蘇。
區域布局更加均衡
外貿快速發展的這10年,全國各地貿易發展成績也十分突出,不僅數量質量同步提升,結構也顯著優化。貿易大省向貿易強省邁進,堅持推動外貿穩中提質、促進外貿創新發展,更好穩固供應鏈、拓展朋友圈。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優化,中西部地區進出口占比由10年前的11.1%提升到去年的17.7%,提升了6.6個百分點。
廣東已連續36年穩居全國第一外貿大省,在全國對外貿易中地位穩定。202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8萬億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額達2萬億元。量的提升背后,是質的飛躍。2017年至2021年,廣東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全省外貿比重從46.1%提升至52.3%。
浙江在國內大循環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建設上邁出重大步伐,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疊加優勢充分發揮,綜合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海洋強省建設全面推進,自貿試驗區實現賦權擴區,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位,“義新歐”班列開行數量居全國前三位;進出口規模突破4萬億元,出口占全國比重從11%提高到13.9%。
這10年,陜西外貿盤子不斷做大,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國14.4個百分點,貿易伙伴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陜西自貿試驗區30多項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綜合保稅區數量居中西部第一位。數據顯示,近5年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國9.3個百分點。
2021年,河南全省貨物進出口總值8208.1億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長1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3個百分點。高標準建設河南自貿試驗區,創新構建政務、監管、金融、法律、多式聯運五大服務體系,累計形成515項改革創新成果,160項試點任務基本完成,政務服務、多式聯運、商品期貨等領域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在天津,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和港口自動駕駛示范區等成果不斷涌現,2021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正提速加力。天津自貿試驗區設立7年多來,促進了保稅業務的創新升級,推動中鐵盾構機等3個保稅維修再制造項目核準落地。同時,助力汽車進出口貿易提質增量,2022年上半年天津口岸進口平行汽車20142輛,占全國進口平行汽車進口總量的77%。
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
10年間,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硬招實招,壓時間、減單證、降成本,有力促進口岸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口岸營商環境。“壓時間”大大縮短貨物通關時間。2021年,進口整體通關時間32.97小時,相比2017年壓縮了60%以上;出口整體通關時間1.23小時,相比2017年壓縮了80%以上。“減單證”精簡進出口環節需要驗核的監管證書。我國海關積極協調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精簡證件,基本實現了網上核驗。“降成本”降低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實現全國口岸收費目錄清單、標準全部公開。“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由86個減少到41個,4年來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了一半以上,這節省的每一分鐘每一小時都能折算成企業的經濟效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說。
積極促進外貿新業態有序發展。“網購保稅進口”“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監管模式,滿足了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需求,使“買全球”“賣全球”成為現實。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5年增長近10倍,市場采購貿易出口規模7年增長7倍。
深入開展貿易便利化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打造發展新優勢。開展貿易進口創新,支持自貿試驗區所在地培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釋放新型貿易方式潛力,支持自貿試驗區發展離岸貿易;推進“兩頭在外”保稅維修業務,支持自貿試驗區內企業按照綜保區維修產品目錄開展保稅維修業務;提升醫藥產品進口便利度,允許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部分藥品及醫療器械業務。
此外,全面深化海關國際合作。與171個國家地區海關建立起友好合作關系,深度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海關組織(WCO)有關規則制定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自貿協定的磋商,積極參與全球海關協同治理。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從2013年到2021年,推動沿線國家100多種優質農食產品實現對華貿易。推廣“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合作,中國有4000多家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在境外享受和國內同樣的通關便利,降低了貿易成本,為中國外貿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