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夏曉倫)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條件各異,農業發展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千差萬別。當前,如何解決農業發展面臨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增強問題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資源與生態約束下創新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研究》(以下簡稱《模式研究》)一書作者,山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曹俊杰表示,走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要根據國情、農情和不同地區情況,不斷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記者了解到,《模式研究》一書總結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山東模式及其經驗,本書通過對山東省的例證研究,發現農業發展存在缺乏完善的資源保護制度與政策體系、資源短缺與低效率利用并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經營方式落后、農業產業融合度較低等問題,需盡快采取相應的對策和完善多種路徑加以解決。同時,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還需要解決好誰來種地、怎么種地、錢從何來、如何提高農業技術等一系列問題,鼓勵和引導工商企業下鄉直接參與經營現代農業是解決這些難題的鑰匙。
曹俊杰認為,在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下,只有不斷創新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才能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需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緩解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壓力大的矛盾,而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策略配套實施;此外,應當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現代多功能性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新六產”、精準化智慧農業、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業全產業鏈契合發展等模式。
據了解,山東省長期以來探索出許多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地方性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對此,曹俊杰表示,特別是多種典型的縣域農業發展模式及其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如發展現代生態與有機農業的淄博經驗、引導工商企業下鄉的煙臺經驗、發展品牌農業的臨沂和沂源經驗,以及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平度模式”、城鄉一體化的“龍口模式”、農業產業化創新的“諸城模式”、休閑旅游農業帶動的“萊州模式”、突破農業融資瓶頸的“武城模式”等,都有較高的借鑒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