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歐陽易佳)9月13日,國新辦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水利部部長李國英等介紹“扎實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有關情況。
新開工各類水利項目2.36萬個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對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作出了明確的指示和要求。
“水利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著力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崩顕⒄f。
李國英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一批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加快實施,省市縣級水網建設有序推進。開展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太湖流域防洪規劃修編,加快完善由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為主要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不斷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因地制宜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和管理。
李國英介紹,今年1—8月,全國水利建設投資落實9856億元,新開工各類水利項目2.36萬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7361億元,均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水利項目施工吸納就業197.1萬人,為經濟運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系統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提出,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系統。
李國英表示,水利部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系統構建數字孿生水利體系,為水利決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支持。
李國英介紹,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是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的實施措施。重點把握三個方面:
一是建設數字孿生流域。錨定全面支撐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這個目標,我們圍繞賦能流域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保護治理,豐富算據、優化算法、提升算力,加快實現對物理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過程的數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擬、前瞻性預演。
二是建設數字孿生水網。錨定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目標,圍繞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立足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與物理水網同步仿真運行、虛實交互、迭代優化。
三是建設數字孿生工程。錨定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效益充分發揮的目標,加快推進BIM技術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運用,實現對物理工程的在線監測、方案預演、問題發現、優化調度、安全保障。
加快完善國家水網總體格局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表示,水利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的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加快推進國家水網的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加快完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654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76億人,同時積極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2022年開工建設了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拉開了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帷幕,工程連通三峽、丹江口這兩個國家水網的重要結點,可將南水北調中線年調水規模由95億立方米提高到115億立方米,進一步提升長江、漢江和華北平原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
二是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發揮效益。引江濟淮一期去年年底已經成功實現試通水、試通航,長江、淮河實現了歷史性“牽手”,將在保障城鄉供水、發展江淮航運、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顯著的綜合效益,惠及皖豫兩省15個市5100萬人口。陜西引漢濟渭實現了先期通水,長江、黃河在關中大地握手,將造福關中和陜北地區1400多萬人。湖北的鄂北水資源工程全線通水,工程將惠及鄂北地區480多萬人、380多萬畝耕地。
三是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建設明顯提速。加快滇中引水、黃河流域東莊、珠江流域大藤峽等一批在建項目建設進度的同時,2022年開工了引江濟淮二期、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多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水網骨干工程。今年又開工了吉林水網骨干工程、南水北調中線河北雄安干渠等一批重大工程,將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四是省市縣級水網規劃建設協同推進。2022年水利部啟動了第一批7個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在組織推動、骨干工程推進、數字孿生水網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經驗。在先導區的示范引領下,各省積極推進省市縣級水網的建設,全力打通水網“最后一公里”。
張祥偉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大力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爭取盡早開工建設。同時,指導地方積極推進省市縣級水網的規劃建設,加快完善國家水網總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