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園綠地搭帳篷體驗露營、和小朋友一起在公園里進行親子游戲、科技助力公園管理……近年來,我國各地持續推進城市公園建設,功能多樣的各類公園,在增“顏值”提“氣質”的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休閑游憩的綠色開放空間。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城市加快發展,城市人居環境也得到顯著改善。2012年至2021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9.22%提高到42.06%,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80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
生活在美麗園林里 城市綠地“共享度”不斷提升
午后的時光靜謐愜意,在一片綠意的草坪中扎滿了一頂頂五色斑斕的帳篷,一家人圍坐在野餐墊上,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這是白云山麓湖公園聚芳園草坪,作為廣州市首批24個城市公園開放草坪之一,深受廣大市民游客的喜愛。
“我的孫子就讀初中,麓湖公園這么漂亮,希望孩子暑假能夠成為麓湖公園一名小小志愿者,成為公園管理的文明行為傳播者。”住在麓湖大廈的王阿姨說。
白云山麓湖公園聚芳草坪上,孩子們正在享受閱讀時光。受訪者供圖
今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工作。在公園草坪、林下空間以及空閑地等區域劃定開放共享區域,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搭建帳篷、運動健身、休閑游憩等親近自然的戶外活動需求。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公園管理處處長馬燕同人民網記者介紹,為完善公園服務功能,給市民打造優質的公園生活。廣州公園綠地草坪開展帳篷區試點,在有條件的公園,結合市民游玩需求,劃定專門區域供市民游客搭設帳篷,滿足市民游客親近自然的需求。
“通過持續加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截至目前,廣州市共開放綠地草坪及林下空間112個,服務市民群眾達450萬人次,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福利。”馬燕說。
“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正在持續改善,各城市中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強,市民在家中可以聽到鳥語,出門可以聞到花香。”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
珠江公園內,居民們正露營休憩。受訪者供圖
公園、草坪、綠地,就是老百姓的向往。城市公園草坪開放為市民的幸福家園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為城市人文體驗帶來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公園保障城市更加韌性和健康。”王凱說,園林綠地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空間,保障人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綠色休閑活動和交往空間保證社會和諧。隨著城市綠化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園林綠地在城市中的作用價值將持續加強,人民性將更加突顯,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將不斷增強 。
近年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不斷拓展“公園+”“草坪+”等功能,精心策劃草地,音樂會,草地潮玩集市,草地花藝展,草地科普展,草地燈光秀等六大玩法,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科普活動,讓市民游客在草坪觀賞撒歡之余,還能增值充電。小小一方開放草坪,可以獲得大大的一片歡樂天地。形式多樣的文化科普活動,豐富多彩的生態體驗,喚起了人們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
做好“偵察兵” 科技助推“智慧園林”建設
行走在綠意盎然的樹林中,不經意間就能看到路旁放置著一塊可視化智能觸屏,來往的游客正在使用它進行“實景”導航。
這是通州在副中心打造的智慧公園——親子園。園內安裝了可視化智能觸屏,游人可根據游園時發現的問題在可視化大屏上實現實名制上報,還可發布尋物啟事和失物招領信息,系統通過自帶音箱進行廣播。
“數字技術和萬物互聯網是園林綠地的‘偵察兵’‘監護兵’。”王凱表示,通過公園綠地的智慧系統建設,可以提前預知植物灌溉、防蟲、防病害等工作,做到預防先行,及時處理,避免病蟲災害的發生。在對游人服務、安全管理方面,都可以做到提前研判預防,保證游覽的安全和舒適性。
王凱表示,除此之外,在城市園林綠化方案設計階段,數字技術和5G萬物互聯為規劃設計師在場地分析研判、方案推敲、數字建模、結構布局、空間分析方面起到了極大的助手作用,特別是在地形豎向空間上,可以更科學的把握水土的關系,保證水土安全;更科學的分析空間布局、景觀效果、未來景觀的演變效果等,提升了設計質量。
王凱補充,在綠化資源調研方面,數字技術對資源的調查、分析與評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術人員可以更準確的獲得場地的信息。特別是一些植物覆蓋茂密、坡度陡峭之地,可以通過衛星衛片、無人機、數字成像等技術獲得準確的植物分布情況、地形地貌情況等。
在親子園內,土壤墑情站、智能蟲情監測設備、智能灌溉系統等智能終端,可智能監測親子園灌溉運行情況、氣象站數據、土壤肥力濕度數據,這些智能設備為親子園提供各類預警信息。
園區內的電子設備。受訪者供圖
“市民紛紛反映,現在公園綠地里的問題少多了,比以前管的好了,發現問題就拍照,這些問題第一天還能看到,第二天就沒了。”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城鄉綠化科科長王文亮說,“有些市民反映,有些問題他們投訴了,處理的慢,也有人即時的回訪他們,報告他們進度,他們感覺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是越來越高,公園綠地的環境越來越好,大家逛公園遛彎更舒適了。”
智能化設備的應用在助力公園實現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人力和運營維護成本,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能。而智慧公園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改善了傳統公園中管理的粗放式和景觀的互動性不強、游憩體驗不佳的缺點,將公園的智慧化升級變成公園建設的必然方向。
讓公園成為市民生活的后花園
天空中,無人機群進行噴灑作業;陸地上,可充電的智能座椅、夜間陪跑的感應燈……公園是一座城市生態文明的主要載體,也是展示城市品質,城市文明風貌的重要窗口。
以人民為中心,是城市公園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城市公園建設要用心傾聽、持續響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百姓提供更優美的生態環境,滿足更高品質的生態福祉需要,提供更多親民便民的綠色空間。
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李雄表示,在空間上,要堅持生態優先、系統布局。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保障和支撐。城市公園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思維,有機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充分利用場地已有地形水系和植被資源,發揮好凈化空氣、固碳釋氧、緩解熱島、生物多樣性保護、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通過城市綠道、生態綠廊加強公園之間、公園與城市之間的生態連接,構建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滲透的生態網絡體系,實現“城市里建公園”到“公園里建城市”的深刻轉變,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
李雄介紹,城市公園既是城市內部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的供應源,是城市文化傳播的窗口,生態價值外溢也將為周邊街區帶來可觀的生態經濟增長。未來的城市公園在功能上,需要充分融入百姓生活和城市發展,“公園+傳統節慶”“公園+體育運動”“公園+戶外博物館”“公園+書店”“公園+露營”等多元化的公園使用功能,讓城市公園成為人們享受生態、文化、藝術等高品質公共服務等綠色場所,成為城市精神文化、生態文明和社會風尚表達的生動載體。
李雄補充,在管理上,要堅持科學管理、創新機制。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升城市公園的精細化管理水平主要可以從監測評估、管護養護和經營管理著手。通過科學設定城市公園的生態環境、服務設施和游人容量等方面的監管評估指標,保證公園的植被生長、水生態環境、游人體驗感等處于適宜水平。
李雄認為,公園應該是孩子放學后的“游樂場”,老人家門口的“茶話室”,百姓普惠共享的“健身房”,上班族通勤路上的“解壓館”,親朋好友周末小聚的“會客廳”。努力使公園的公共服務功能更暖心、更親民、更美好、更生動,真正落在人民的“心坎上”,讓公園真正成為市民生活休閑的后花園。(實習生陳瑾對此文亦有貢獻)
系列報道:
之一:“古”韻里“樹”寫風景 留住美麗中國記憶
之二:推窗見綠出門即景 口袋公園扮靚城市微空間
之三:推窗見綠出門即景 口袋公園扮靚城市微空間
之四:全方位保護古樹名木 用一抹綠留住歷史與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