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2025電競世界杯激戰正酣。我國22支電競俱樂部“出征”參賽,創下了中國電競參與國際賽事的歷史最大規模。
放眼全球,電競已成為連接超30億玩家的龐大產業。伴隨國內外在規則拉齊、人員選拔以及組織協調方面的積極探索,電競產業正迎來從休閑娛樂向競賽體育的轉型升級。
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近日發布的《2025年1—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電競產業收入達127.61億元,用戶近4.93億人。
伴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我國電競產業鏈加速延伸,呈現出“能文能武”的發展新姿態,孕育出廣闊的商業機遇和就業空間。
“武”在科技創新。 供給端,游戲設計通過AI實現2D/3D并行推進;消費端,我國每兩個電競用戶中有一個通過手機“上線”,去年電競產業收入超8成源自直播業務。賽場上,戰隊用AI大模型分析比賽數據,制作團隊用XR技術增加“沉浸感”;實驗室里,汽車工程師們借助數字孿生、游戲引擎等技術,研發自動駕駛虛擬仿真平臺,助力自動駕駛系統測試降本增效。
“文”在內容創作。強地域屬性讓游戲成為本土文化的軟性傳播載體,在虛擬世界講述出豐富多彩的“好故事”。《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自主研發游戲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0億元),同比增長11%。
“文武雙全”的電競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暖風。去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首次將電子競技與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并列作為新型消費增長點。今年以來,北京、廣州、成都等多地密集推出“政策包”,為電競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展望未來,我國電競行業行穩致遠,既需要規范市場秩序、強化內容監管、防未成年人沉迷等“護欄”“堤壩”,也離不開制定行業標準、促進產業融合、培養復合人才等發展“密鑰”。
據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預計,到2026年,中國電子競技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帶動周邊產業規模超萬億元,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重要的增長點。
緊握“解鎖”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這個“玩”出來的大產業正揚帆前行,駛向更加廣闊的新藍海。
總策劃:孫海峰
制片人:章斐然 謝婷
監制:呂騫
策劃:申佳平 李佳
文字:方經綸
攝像:史新培
剪輯:石雪 實習生廖小榕
設計:鄭美鈺
包裝:趙晨
專題:《財米油鹽》——你的財經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