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游客走過商業街門面。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賈森·弗曼日前表示,與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相比,美國整體就業形勢已經恢復83%。 新華社記者 王 雷攝
影響美國經濟增長的房地產與就業仍存變數;歐債危機影響逐步減弱;日本經濟增長后勁乏力的勢頭已經顯現……今年上半年,發達經濟體緩慢復蘇,但復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努力應對外部資金退出帶來的負面效應,寄望于推進改革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恢復——
梳理今年上半年的世界經濟走勢,不難看到其中的反復與徘徊。發達經濟體從年初的信心滿滿到年中的謹小慎微,凸顯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后增長缺乏核心動力的實質問題;發展中經濟體努力應對外部資金退出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寄望于推進改革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恢復。展望下半年,世界經濟復蘇能否最終步入快車道,關鍵取決于各國結構性改革的力度與成效。
目前,主要國際機構已大幅度下調了年初的樂觀預計,但對后期的前景依然看好。6月中旬,世界銀行發布《全球經濟展望》的報告調低了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由年初的3.2%下調至2.8%。世行報告認為,一季度全球經濟的疲軟狀態使此前關于經濟加速的預期落空,但預計全球經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逐漸加速。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增速將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別回升至3.4%和3.5%。
這種預測的調整,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半年來運行起伏的表現不無關系。概括來說,表現為“一冷、一熱、一軟”。“一冷”,是美國經濟第一季度按年率計算增速為負2.9%,成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下滑幅度最嚴重的季度。“一熱”,則是指日本通過強刺激帶動經濟數據上揚,日本經濟第一季度增速折合年率達到了6.7%,創近3年來新高。“一軟”,則是歐元區經濟半年來緩慢增長的真實寫照。雖然歐元區經濟連續4個季度擴張,金融市場狀況明顯改善,但是復蘇的力度不夠強勁。
透析發達經濟體半年來的表現,可以預見,下半年這種起伏不定的狀況或趨平緩,但要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不確定因素仍有不少。從美國情況看,雖然外界多將一季度下滑歸咎于年初糟糕的天氣,并認為下半年美國經濟會溫和增長。但需要看到,影響美國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房地產與就業目前仍存變數。6月份美國新房開工量環比下降9.3%,創9個月來的新低,顯示作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重要動力的房地產市場依然脆弱。而美國失業率雖然下降,但有分析認為這是因兼職就業人數增加所致,而全職就業人數實際在下滑,數據大幅好轉可能是“虛假繁榮”;從日本情況看,一季度數據走高與今年4月1日提高消費稅密切相關,消費者為躲避新消費稅而紛紛提前消費。由于結構改革并未跟上,日本增長后勁乏力的勢頭已經顯現。日本央行日前根據當前的形勢調低了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最初1.1%的增長率降至1.0%。但同時,日本通脹率已經從年初的0.3%升至目前的1.4%。有分析認為,如果日本不能盡快解決推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動力不足的問題,“滯脹”的陰影將籠罩日本經濟;在歐洲,實際需求仍然抑制通脹水平,一些重債國和高失業率國家的投資受到壓制。資本、勞動力和產品市場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阻礙了投融資情況,影響了歐元區內的再平衡和生產力的提高。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中旬預計今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將略超1%。
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此前長期的資本流入鼓勵過度消費,增加了發展中經濟體對外部資金的依賴。過去的半年時間,由于部分外部資金的撤離,以往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增速放慢成為普遍面臨的問題。同時,一些國家高通脹與經常賬戶赤字并存,過去半年時間也深受國內通脹與資產價格上升的挑戰,如經合組織數據顯示,今年5月,南非、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的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幅分別升至6.8%、6.4%、7.6%和6.9%。
從發展中經濟體下半年的前景來看,以往依靠財政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的做法已無多少操作空間,同時各國國內痼疾難愈。因此,各發展中經濟體主要的政策取向將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此前政策不當之處加以修正;二是重新確立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政策。總的來說,就是把結構性改革放在首位,以保證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目前,發展中經濟體大都面臨增長已經接近或者超過潛能、增速還未達到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受高失業率和閑置產能所困擾等問題。下半年各國政策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來制定實施,以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為改革留出空間和時間。
整體而言,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短期金融風險已經緩解。不過,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當前面臨的共同問題,依然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以及結構改革帶來的壓力。在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之前,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態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