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便宜的自主品牌車越難賣,越是高價車銷量增長越快。”這是今年各地經銷商的冷熱兩極感受。中汽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自主品牌乘用車、轎車市場份額同比雙雙“十一連降”。
多種原因造成份額下降
7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6.91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4.55%,環比下降1.68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64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轎車共銷售15.14萬輛,環比下降27.18%,同比下降22.66%,占轎車銷售總量的17.65%。
中汽協秘書長董揚表示,這已經是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連續第11個月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上一次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同比出現增長是在2013年8月。同時,自主品牌轎車17.65%的市場占有率也創下了2009年以來的最低值。
數據顯示,日本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但豪華車份額只有4%;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的韓國,豪華車份額是6%;美國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豪華車消費比例為11%。而在中國車市,最近幾年豪華車銷量高速增長,2010年增速曾高達83.5%,今年上半年增速依然遠高于同期車市總體增速。對此,董揚表示,造成自主品牌汽車份額連續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客觀方面包括底子薄、技術差距、對進口汽車的開放、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各地方城市的限牌等因素;主觀方面,缺乏分享和合作的精神是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困難的重要原因。
自主品牌振興之路不易
自主品牌何去何從?董揚開出的“藥方”,國企改革是改善自主品牌汽車現狀的重要舉措。通過混合所有制、職工持股等體制改革,改善資源組合,激發活力,是克服目前自主品牌發展困局的重要方法。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知易行難。
隨著合資產品價格的不斷下探,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因此,不少自主品牌企業選擇從高端市場切入。比如,上汽自主品牌基本采用的是國外企業成熟的技術。如在大眾雙離合變速器開發成功后,上汽也研發了雙離合技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汽可以看清楚方向再去研發,不僅可以節省研發成本,同時也能花費更少的時間,研發出市場所需要的技術。
但是,隨著自主品牌業務的擴大,上汽也遇到了發展瓶頸。除了遲遲沒有贏利,上汽的高端產品包括榮威750、950等,也很難被消費者接受。高端產品不成功,主要原因是上汽的品牌影響力還不夠,消費者并不認同榮威品牌能承載得起更高端的產品。
而更慘的是去年風光無限的長城汽車。今年以來,哈弗H8幾度推遲上市不僅影響經營業績,而且加劇了資本市場對H8質量及長城高端車型研發能力的擔憂。數據顯示,4月長城汽車出現兩年來首次銷量下滑局面。
反壟斷有利于市場公平
對于近期國家發改委開展汽車市場“反壟斷”調查,中汽協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協會發布聲明稱,此番調查是嚴格執行《反壟斷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舉措,旨在維護汽車市場秩序,推進汽車市場公平,凈化汽車市場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
針對近期國家工商總局公布自10月1日起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全國乘聯會秘書長饒達分析,這并不意味著汽車大賣場會再次在中國出現。
饒達透露,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結合產業發展階段和行業變化趨勢,組織汽車行業對《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更有效地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 張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