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史上最年輕的總理倫齊今年初上任后,迅速拋出了改革方案,讓人們看到了意大利經濟重回正軌的希望,意大利消費者信心指數和工業產值同時走高。但好景不長,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9月公布的數據,2014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0.3%。意大利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也從6月的52.6大跌至8月的49.8。意大利似乎成歐洲的病人,拖了歐洲經濟復蘇的后腿。
意大利的結構改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經濟政策方面,倫齊則試圖走一條與歐洲其他重債國家不同的道路。在執政初始推出的百億歐元減稅計劃之后,8月29日,在歐洲財政緊縮的大環境下,倫齊政府獨辟蹊徑,宣布推出“解鎖意大利”計劃,希望通過財政刺激的方式實施重大基礎設施投資,提振意大利經濟。該計劃本來希望撬動430億歐元的投資,但基于資金來源以及歐盟在財政紀律方面的限制,最終被削減到40億歐元。
意大利在加入歐元區之后,并沒有出現像愛爾蘭和西班牙那樣的房地產泡沫。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意大利在出口方面的競爭力與德國之間的差別并不明顯。但歐債危機之后,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實行了勞動力市場改革,削減了工資和單位勞動力成本,出口競爭力有所提高。而意大利卻在勞動力市場改革方面裹足不前,單位勞動力成本不降反升,影響了出口。雖然意大利的經常項目有所改善,甚至出現盈余,但那是由于國內需求低迷導致進口減少造成的。意大利的出口狀況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同南歐其他國家的差距在拉大。2014年第一季度,意大利的出口比2008年第一季度減少3%,國內生產總值減少10%。意大利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出口,都還沒有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國內消費低迷的情況下,礙于政治風險,倫齊選擇的是試圖通過財政刺激來增加投資,這導致了意大利勞動力市場改革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南歐其他國家如西班牙,在勞動力市場改革過程中放棄了行業工資談判的做法,而是把工資談判放到企業層面,這樣可以吸引投資,并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但意大利并沒有采用這一做法。在提高出口競爭力問題上,倫齊寄希望于通過適當減少企業稅收來削減非工資成本。但目前來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直接削減勞動力成本的效果顯然要好于減稅。
目前,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先后走出了救助計劃。西班牙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上升到0.6%,甚至有高官放言西班牙將引領歐洲經濟復蘇。而意大利的改革目前顯現出的效果十分有限,對于依然在衰退中掙扎的意大利來說,復蘇依舊“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