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媒體報道“暫停”消息,但學者認為粵港澳自貿區獲批機會仍大
●南沙目前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速度全市墊底,坊間熱切關注其未來走向
羊城晚報記者 許琛 實習生 葉苗
自從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后,各地掀起了一股申報熱,全國范圍內有二十個左右省市申建,最近卻有媒體公開報道稱,愈演愈烈的自貿區申報熱潮被緊急叫停,并打回重新審查。
去年,前海南沙橫琴等打包籌建自貿區,主打粵港澳合作牌,被外界認為是繼上海自貿區之后,最可能通過的自貿區申報,面臨“雙區加身”的南沙發展備受期待。如果自貿區審批全面叫停,是否會讓南沙建設就此降溫?南沙未來該何去何從?羊城晚報記者為此采訪了有關的專家和學者,欲求探尋個中答案。
官員回應
暫無收到打回消息
今年2月廣州市兩會期間,市長陳建華明確表示,粵港澳自貿區“正在申報中”,廣州南沙新區雖未完全納入范圍,但也有部分區域參建其中,此后有傳聞今年六月份即將獲批。
六月剛至,風云突變。有媒體公開報道稱,中央目前全面叫停自貿區申報,申報方案必須打回重新審查修改。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此次叫停緣于很多地方申報自貿區完全變成了要優惠政策,與中央原來的期望背道而馳。媒體的這一報道是否確鑿?南沙有否受到此一傳聞影響?
據南沙區有關部門透露,自貿區概念由省層面進行申報,程序在今年1月已經走完,只等待國家發改委審批,目前并沒有收到任何打回的消息。
“這時候出現這種消息或多或少會對申建有所影響,國家是對自貿區申建請求都不考慮還是部分繼續考慮也不明確,但這只是傳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會影響粵港澳合作的內容。”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如是說。
專家分析
獲批機會仍然較大
對于前景,林江抱有相當樂觀的態度的:“目前只是暫時叫停,等上海的經驗研究出來,還是很有機會的。”他認為,自貿區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應該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而不是單純的“政策洼地”,這與粵港澳自貿區的定位事實上是更接近的。而且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早已指出:“要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
長期研究南沙發展的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認為,粵港澳合作一直存在優勢:“廣東打包申請建立自貿區,其實是加強粵港澳一體化的表現。香港有動力,珠三角有制作業,粵港澳合作等于把小門口打開,三地合作后定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對三方都會有較積極的影響。自貿區批建還是很有可能會重啟的,粵港澳自貿區獲批機會較大,目前只是看時間長短的問題了。”
坊間支招
新區優勢仍未用盡
自貿區審批倘若果真急剎車,主打自貿區申建牌的南沙未來該何去何從?專家紛紛支招。
“南沙區本來是珠三角的幾何中心,但卻未能建成交通中心,甚至可以用交通不方便來形容,到廣州市區都要一個小時,交通設施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好也就帶不來人氣。”胡剛認為。
林江較為認可南沙區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努力,但認為基礎設施配套一直未能跟上是大弊病。南沙目前除了少數幾個樓盤發展起來,其中大多買家還是作為投資購買而不是真正入住,拿得出手的工程更不多,“南沙新區原本是主打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而自貿區概念同樣立足粵港澳,但各版塊目前說來仍然只是各司其職,先進的港澳特色未能引入運用到南沙中來,而南沙區與附近其他區域聯系也不算十分緊密,各區相對獨立,這也是南沙一個明顯的不足。”
“若南沙最終并沒能上手自貿區這張王牌,也會有其他出路的。例如,可以繼續從新區做文章,新區的政策優勢還遠遠沒有用盡。”林江認為,如果政府能夠創新機制,增強統籌能力,給予投資商各方面的優惠和補償機制,南沙借助新區優勢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