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負面清單”既要敢想,更要敢干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國務院近日發布《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以外的,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
這是簡政放權再次邁出的堅實一步。通過制定負面清單,可以最大限度倒逼政府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真正做到法不禁止的,市場主體即可為;法未授權的,政府部門不能為;法有規定的,政府部門必須為。
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有利于政府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其因時因地的必要性,體現在歷經多年改革開放,時下擺在中國面前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將不再是要不要繼續融入全球體系,而是如何融入全球體系。作為一個經濟大國,中國應該創設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培育扶植我們自己的、強有力的企業基礎。
在長期奉行的“大政府”、“強政府”模式下,各地方政府或行政部門直接介入微觀領域的政績沖動持續不退,各種各樣相機抉擇、不計成本的優惠與管制政策如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層出不窮。雖然大體而論,這類做法在發展初期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隨著時間推移,一方面其效果必然受到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它對本土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擠壓日益明顯,更重要的是,這仍然顯著表現為政府在市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行政式的命令和偏好仍在替代著本應由市場進行的選擇。
新一屆政府敏銳地抓住了現階段改革開放重要切口,李克強總理要求今年要繼續把簡政放權作為“當頭炮”,審批事項要逐步向負面清單管理邁進。身負全國改革開放探路重任的上海自貿區則在去年首次發布負面清單基礎上,近期將其特別管理措施大幅縮減26.8%。
不過這項改革注定會阻力重重,因為推行負面清單管理的實質,就是要把作為改革主導者的政府的自身權力關進“籠子”里。以往的經驗也一再表明,多大程度上觸動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以及該部分利益群體可資調動的資源多寡,直接影響了某項改革的進展順利與否。
因此,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既是一個敢不敢想的問題,更是一個敢不敢干的課題。我們有必要提醒,目前已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辭,可能為延阻改革提供借口。譬如以各地方、各條線的特殊性,壓制市場統一開放等一般性、普遍性要求,而且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這類聲音很可能越來越大。而立志改革者,對此唯有以舍我其誰的大無畏氣概,實實在在地“甩開膀子”,做出最有力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