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慶濱 杜震 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推進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產業外移是其中的核心內容。產業轉移是一個系統工程,與各方的利益息息相關:哪些產業應該轉?又該如何轉?在轉接的過程中如何照顧到各方的考量?請聽特別策劃《問診京津冀》第一篇:《“博弈中”的產業轉移,如何引來金鳳凰?》。
天剛剛擦亮,位于北京豐臺區的大紅門批發市場就會迎來全國各地的客戶。對于自己的“北京批發故事”, 從事批發生意十幾年的劉先生調侃說,這些看上去“眼花繚亂”的批發步驟,自己現在閉著眼睛都能干。但一提起未來的規劃,老劉就有些迷糊。自從5月份大紅門八大主力市場與天津西青區、河北永清簽約的事兒一錘定音后,“離開北京,大紅門該怎么搞”成了很多商戶的疑問。
劉先生:想遷過去但是有些個顧慮,比方說那邊的宣傳、那邊的配套、那邊的推廣、孩子就學的問題,這個要落到實處。
老劉的顧慮不無道理。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行,資源轉移、人口的遷移和流動已成為大勢所趨。擺在眼前的,不是“走或不走”的問題,而是“怎么走?”“怎么才能走得好?”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國平說,這需要各方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尋找共同的利益。
李國平:北京市能轉移出去的產業,主要是在在河北還有優勢的產業,那才可能談攏。像北京市區域性的物流,像北京市區域性的批發,我覺得這個對河北來說,還是可以進行承接的。
道理雖然這樣說,但在實際的產業對接中,作為轉出方的北京對高端產業并不愿意放,而作為承接地的天津、河北對低端的產業也不愿意要,這也是現實。按照北京市的介紹,今后北京市將主要圍繞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這四個中心發展,除此之外的非核心功能都將逐步疏解,其中最需要疏解的是建材、化工、鑄造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據估計,大概有500多家,這些企業對于河北、天津來說或許可以刺激當地經濟發展,但從長遠發展看,卻并非都是承接方的理想選擇。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直言,污染的企業,河北不會接受。
周本順:承接北京的產業,我們的底線是什么?是不污染環境, 這個底線,我們雙方,三方都是堅持的,如果說有污染的傳統產業,有些產業如果是通過轉型升級,是可以排除污染的。北京的容量有限,我們認為遷出北京到河北這是理所當然的。比如說首鋼,他在北京的污染是比較重的,但是他們搬到曹妃甸之后呢,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全新的鋼鐵企業。
作為第一個從北京整體搬遷的央企項目,新興凌云醫藥化工選擇落戶河北武安,看中的就是當地生產鋼鐵時產生廢氣能夠作為他們產品生產時的原料。公司副董事長陳宏志說,基于這種循環經濟的模式,讓這一項目的對接非常順暢。
陳宏志:從生產呢他需要用二氧化碳、需要用蒸汽,我們在北京就沒有這個優勢了,在這恰恰有這個優勢,原來我們每天需要燒煤去生產蒸汽,在這邊鋼廠的蒸汽就直接用上了。
但是,像凌云化工這樣能夠充分與當地資源結合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項目需要雙方在博弈中尋找共同的利益。在河北唐山首鋼總公司里有一塊8平方公里的土地,這里未來要建設總部經濟基地,承接北京市所有外遷企業的總部,唐山曹妃甸區副區長張貴寶說,之所以能夠與北京市達成這樣一個協議,關鍵是實行了一個分稅制的辦法,讓一些困難問題迎刃而解。
張貴寶:這種體制我們犧牲了一點企業所得稅收,因為這種總分的機構啊,它企業所得稅是需要匯總繳納的,就說匯到北京石景山區來匯總繳納,對曹妃甸來講,好處在哪呢?實現了短期內產業的快速聚集、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可以說這是一種合作互利多贏的一種模式。
互利多贏,這或許是能夠打開京津冀產業對接困局的一把鑰匙。而在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許紅星看來,這把鑰匙上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企業自主選擇對接的方式,切忌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指令性搬遷。
許紅星:比如過于行政化,也就是說搬出來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企業本身也沒有發展好,周圍也沒有帶動起來,開始就要給它規劃好,要遵從各方的意愿,過去我們國家在完全計劃經濟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做了很多,也走了很多彎路,如果說是走到今天了,我們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定要注意這些問題。
當然,不干預不代表放任不管。河北唐山曹妃甸區副區長張貴寶說,產業轉移過程中,政府必須做好前期規劃,看自己到底適合何種產業發展,避免盲目無序進行。
許紅星:在推進和北京天津的合作當中,我們聘請了專業的咨詢機構,來做一個和北京天津合作的專業規劃。到底有哪些產業能夠轉移到曹妃甸來,把北京能夠或者有可能外遷轉移的產業項目逐一走訪、摸排、建立檔案,做到心中有底數。
規劃先行確定了對接的方向,但在實際運行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政府還應該做好兩項工作--交通和環保,只有順暢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態,才能為企業自由流動打造優越環境。
常紀文:京津冀一體化,政府只做自己應該做的,比方說做環保、基礎設施,包括交通,你如果把路修好了,把空港天津機場、河北機場、北京兩個機場把它規劃好了,把三個港口規劃好了,連接大型的工業區,交通規劃做好了,然后再出臺一些政策,不愁企業不去。
京津冀一體化之路前景廣闊而困難重重,但無論是北京“動批”的老劉,還是開發區的領導,亦或省委書記,大家都明白,開弓沒有回頭箭,遇到問題不撓頭,這條路要一直往前走。而好的消息是,在一起往前走的過程中,互利共贏、自主選擇、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這些想法正成為更多人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