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牽頭編制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總體規劃上報國務院,后續還將出臺專項規劃。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此前,全國超過1/3的省份已展開行動,希望將地方發展與“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銜接起來。國外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從中亞地區到印度半島,從阿拉伯國家到歐洲腹地,“一帶一路”的輻射效應已在輿論場率先顯現。
從2013年9月“一帶一路”浮現,至今不過一年,卻已走完倡議、設立優先和早期收獲項目、完成總體規劃三大步,其路線圖也趨于清晰。
“一帶一路”可以劃出四條線路:向北與俄羅斯的交通線及管道連接,向東連接東亞另外兩個主要經濟體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中亞連接西歐,向南通過印度洋連接到北非,其輻射范圍涵蓋東盟、南亞、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由于“一帶一路”具有開放性,未來一旦形成虹吸效應,還可能吸引更多的國家和經濟體參與其中,進一步釋放其輻射性。這其中,西線和南線尤為關鍵。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今天,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和西南部理應成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雁陣轉移的目的地,但基礎設施落后妨礙了產業的合理轉移。通過“一帶一路”撬動西部和西南部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向西和向南的對外開放,可以發揮復合效應。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