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昨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4199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表示,雖然增速略有放緩,但國民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相關部門在區間調控基礎上更加注重定向調控,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就業和物價形勢總體穩定
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接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相比,中國經濟步入以中高速增長為標志的“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更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分季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7996億元,同比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85787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96125億元,增長7.9%。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9%。
盛來運表示,雖然三季度GDP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就業和物價形勢總體穩定,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一至三季度GDP增長7.4%,三季度是7.3%,確實比去年有回落。就業形勢今年相當不錯,1—9月份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提前完成目標任務。物價指數,1—9月份上漲2.1%,總體上是比較穩定的。
盛來運表示,三季度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去年同期對比基數比較高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三季度以來,經濟三期疊加的壓力,結構調整的陣痛超出預期。結構調整的陣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年積累的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這個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二是今年以來房地產持續調整的累積效應有所增加。這兩個因素,短期來看會影響相關企業的生產、消費和投資。
經濟向中高端邁進明顯
“在數據的背后,中國經濟實際上正在發生著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盛來運表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產業結構更趨優化。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需求結構繼續改善。
“三產的比重在繼續提高,服務業的增加值速度快于工業,這是繼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第一次超過工業以來,繼續延續這樣的趨勢。”盛來運表示,工業內部結構調整也在加快,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整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態勢非常明顯。
與此同時,經濟運行的節能降耗也取得進展。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6%。盛來運認為,這意味著資源環境成本的消耗有所減少。經濟發展的方式,由過去過度的依賴于資源消耗粗放式的發展方向,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向轉變的態勢也比較明顯。
收入分配結構改善
居民消費價格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1%,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2個百分點。
在CPI漲幅趨緩的同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義增長1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義增長9.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
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同比名義增長1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3120元,同比名義增長12.1%。
“這一數據意味著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盛來運表示,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另外,居民收入的名義增長速度也比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高,因為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是8.1%,也高于企業利潤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居民收入在國民經濟的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是提高的。另外,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繼續減少,同時居民收入的中位數的增速要快于平均增速,這意味著內部收入的差距也有所改善。
本報記者 楊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