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引領中國規模化牧場建設的現代牧業,最近一段時間麻煩不斷,肥東牧場因為污染被處罰,通山牧場也因為污染被當地居民圍堵半月。幾起事件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個別牧場的麻煩,而是引起了社會對于“萬頭牧場”發展模式的質疑。對此,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表示,規模化養殖在奶品質量、數量、疫病防治方面明顯好于散養,“萬頭牧場”是奶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萬頭牧場”優于小規模和散養
目前我國奶業生產主要是兩種形式,一種是規模化,一種是非規模化。隨著我國人民對于奶制品需求的迅猛增長,2008年以后中國的奶企都走上了大規模養殖之路,尤其是大力發展“萬頭牧場”。目前我國有“萬頭牧場”52個,在建的有24個,存欄達到45萬頭。這些牧場遍布全國各地,現代牧業、蒙牛、伊利、輝山也都在2008年后紛紛上馬“萬頭牧場”。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認為,“萬頭牧場”實際上是中國總結國外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發展需要創新建立的一種養殖模式。從近三年的數據也已經可以明顯看出大規模養殖優于小規模和散養。根據國家奶牛體系的數據,目前最好的奶源來自國內規模化牧場,乳脂率高于3.8%,乳蛋白率高于3.15%,體細胞數低于30萬,細菌數低于20萬,已經達到了歐盟的標準。
另外,在疫病控制上,國家有強制要求,國內牧場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疫苗什么時候打、效果怎么樣都有防疫監督部門檢測。谷繼承說,在規模化牧場,免疫必須實行程序化,規模越大,出了問題損失越大,這些企業是最清楚的。
沒有足夠土地消納糞污成焦點
規模化養殖雖然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但是污染問題卻一直被詬病,與當地居民沒有好好商量解決,沖突爆發后奶企損失慘重。通山牧場因為污染問題受到當地居民的抗議,半個月的圍堵造成了60多頭奶牛死亡,2000多噸鮮奶被倒掉,最終牧場不得不做出搬離決定。
根據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孫麗萍等人的研究報告計算,“萬頭牛場”每天產生160噸牛糞、60噸尿。對此,農業部現代奶牛產業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萬頭牧場”里的糞污通過處理,沼液和有機肥是很好的肥料,還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動物的糞尿相當于給土地使用化肥,是實現土地可持續發展、減少土地板結和病蟲害肆虐的有效生物手段。但由于在建設過程中一些牧場沒有足夠的土地消納產生的糞污,成為爭論的焦點。
李勝利認為,牧場的建設必須因地制宜,規模化牧場建設和運營,必須做到種養結合,配套好糞污處理設施和土地,通過糞污干濕分離、沼氣處理、牛糞回墊奶牛臥床和生產有機肥等技術途徑,實現糞污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循環利用。
“萬頭牧場”需要政府支持
近幾年,隨著我國奶業大規模養殖的興起,奶產量在幾年間翻倍提高,但是奶源仍然無法自給,目前自給率只有78%。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居民奶產品的消費量是6000萬噸,但目前的產量只有3600多萬噸,現在的奶產量仍與預期有很大差距。因此,谷繼承認為,奶牛養殖規模化和集約化是現代奶業發展的方向,“萬頭牧場”是必然趨勢,也會在未來幾年以較快速度發展。
而如何解決土地流轉問題將是擺在奶企面前的一道難題。李勝利表示,發展好“萬頭牧場”不僅需要企業自身做好各項工作,也需要政府在招商引資時做好規劃,提供土地、政策的支持。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