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周銀祥)近年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但社會習俗的變化卻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一些人家辦宴席盛行,大操大辦,相互攀比,亂發請貼、亂發喪訃,請客范圍越來越廣,隨禮金額越來越大,“人情”成了許多家庭經濟上的沉重包袱,宴席上大量的雞鴨魚肉被白白倒掉,讓人感到痛心。公款吃喝風該剎,民間吃喝風也應節制。
現在的民間宴席可謂五花八門。喬遷升學、孩子滿月、老人過壽、當兵開業等等都要待客,傳統的“喜”酒一般是在婚喪嫁娶時喝,如今啥事都要隨禮喝酒。而且隨禮的數額越來越大,已由過去的百八十元漲至幾百元、幾千元。為了花錢買面子、買人情,盡管有些人家庭貧困,就是借錢也去隨禮,無形中給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可如今不少人被納禮重負壓得招架不住。其實,適當的消費也無可厚非,但過度消費就會滋生奢侈之風。比如在農村過事,講究大擺筵席,一場宴席得幾十個人忙活多日,城里人辦宴席隨便一桌飯也得上千元。而每場盛宴下來,至少一半飯菜被倒掉,真是勞民傷財。
其實,禮是情的媒介,“重情輕禮”才是理智的選擇。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面子、風光和虛榮,而去花一些不該花的錢,更不能置日后生產生活于不顧。尤其是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應量力而行,莫干“打腫臉充胖子”的事。當知一粒米、一斤肉中無不浸透著勞動者的汗水與艱辛。社會財富是普通勞動者創造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也許有人說,飯菜上得少,面子擱不住,切記面子是建立在節儉養德基礎上的。我們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歷史上的大災年饉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現在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更應具備勤儉持家、細水長流的好習慣。
為了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我們必須一改先前“人情來往”的不妥做法。做到大“喜”簡辦,小“喜”不辦,樹立時代文明新風,別讓禮尚往來成為負擔!
筆者認為可以以鎮村為單位組織群眾代表討論,結合本地實際和風俗習慣制定鎮規民約或村規民約,明確哪些宴請可以設,哪些不提倡,把這些民約張貼到家家戶戶,形成共識,自覺遵守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