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通壟斷案被罰超60億 專家: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是目的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高通公司的反壟斷案今天塵埃落定。國家發改委今天宣布,對全球最大手機芯片廠商之一的高通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依法做出處理,責令高通公司停止相關違法行為,并按照2013年在我國市場銷售額8%進行罰款,罰款總金額高達60.88億元。而這一項罰款,就遠遠超過了去年全年的反壟斷罰款總額。高通方面表示,不會對這一裁定提出異議。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對高通的罰款并沒有按照10%的最高額進行,而是選擇了相對較低的8%,對此,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明確表示,罰款不是主要目的,反壟斷是為了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高通表示,將會對之前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今后將向當前3G、4G必要的中國專利提供授權,并和其它專利的授權分開進行,在談判過程中將提供專利清單。作為授權談判的一部分,如果高通尋求從中國許可證持有方獲得交叉授權,高通將會與許可證持有方進行真誠地談判,提供合理對價。
如何看待發改委給高通開出的天價罰單呢?北京3G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項立剛對此作出解讀。
經濟之聲:我國反壟斷工作再下一城。經過了充分的調查之后,國家發改委今天對高通公司開出了60億的大罰單,根據媒體的報道,在調查階段,國際發改委和高通曾經進行了9輪交鋒。經過了一系列的交鋒和溝通之后,發改委做出了罰款60億的決定。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沒有按照10%的最高額進行罰款,這背后,有哪些考慮?
項立剛:這樣一個罰單是雙方讓步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高通對這樣反壟斷調查采用的態度是什么?它是一個敵對的態度,是一個對抗的態度,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真誠合作來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進行整改的態度?高通在這個過程中的態度還是比較好的,它要在后面專利授權整個格局中做些改變,這些東西做到了是國家發改委所希望做到的,是國家發改委所希望要求的。罰款是一個懲戒,罰款的目的是要在專利授權在整個市場機制中促進公平競爭,這個目的達到了,罰款就不是它最高的目的。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通行的原則是10%的罰款,如果按照這樣的情況需要罰12億美元左右,但是現在只罰款9.75億美元,這是發改委上上周考慮到的,高通也做了讓步,總體來說態度是認真積極配合,這是最好的結果。
經濟之聲:之前,有外媒質疑,認為對于高通的處罰有選擇性。但實際上,我們的反壟斷執法是非常公正的,高通受罰,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只是因為高通在經營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對于市場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之前,在日本、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高通都曾經由于壟斷行為而受到處罰。通過這次的處罰,我們能否對電信領域的其他壟斷企業產生震懾作用,使電信領域的競爭走向有序?
項立剛:說到是不是有選擇的,我想肯定不是這樣。大家都知道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因為寬帶的問題也被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過,它們也承諾了進行整改,最后形成和解,所以并不是說針對外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高通在韓國在日本在歐洲都遭過調查,而且調查罰款的金額比例都是比中國的高,中國還是一個相對低的比例,但是這樣一個結果可以讓整個社會看到,不管是國企還是外國企業,不管你是大企業還是規模沒有那么大,處在壟斷技術的企業都有可能遭到反壟斷調查,以后讓大家在市場調查的過程當中不要濫用市場支配的權利,讓這個市場變的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有序,這樣對于企業是有價值的,是有利的,對消費者也是有價值的。
我們認為,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制,需要管理部門嚴格執法,給市場中的競爭者確立健康的競爭環境。對于電信領域來說,個別市場主體利用自己的市場地位給市場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對于這種行為,我們必然要進行處罰。當然,處罰不是最終目的,通過處罰,我們要實現市場的良性發展,因此,反壟斷執法必須持久而到位。對于高通的處罰,將拉開手機行業洗牌的大幕。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之所以國內的手機企業在知識產權上受制于人,根本的目的是自身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完善市場機制的同時,我們也呼喚,手機生產企業應當放眼長遠,苦練內功,通過自身的努力,爭取到和國際巨頭平起平坐的低位。
經濟之聲:高通在電信領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而高通的一些行為事實上已經傷害到了市場上的正常競爭秩序。對于國內的手機廠商來說,之前在哪些層面受制于高通?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IT觀察家冀勇慶對此作出解析。
冀永慶:主要是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因為高通持有大量電信技術專利,我們看到在3G的各種標準,無論是TD-CDMA,還是WCDMA,還是CDMA這三大3G標準專利上都沒有辦法繞開高通而達到4G的LTE標準,高通仍然持有大量專利。第二個層面是高通在芯片市場上幾乎處于一個壟斷的地位,在第三方的芯片市場當中,除了聯發科、展訊能夠在低端市場對高通產生稍微的威脅以外,高端市場幾乎都被高通壟斷了,這也使得中國手機廠商在選用替代芯片的時候,很難避免和高通去談判和合作。
經濟之聲:高通降低專利授權,對于通信產業的其他競爭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具體來講國內手機生產商將從哪些方面受益?哪些公司從中受益最大?
冀永慶:主要受益還是少交一些專利授權費。因為這一次的整改方案當中,雖然整體的費率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計費基準變了,從原來100%變成設備的65%,相當于打了一個65折,幫助國產手機商場降低了成本。受益最大的還是像中興、華為這樣的技術性廠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這次方案中要求高通把3G和4G技術性的專利拿出來單獨進行談判,中興、華為這些技術性廠商就不用再向過去那樣為了整個專利值和高通合作,因為別的方面專利它們都有,它們只是缺這些技術型專利,這樣它們的成本降低就比較明顯。但是對于那些非技術性廠商,他們可能還是需要高通提供一個整體的技術,成本降低就沒有那么明顯。
經濟之聲:高通表示,將面向中國手機廠商,獨立提供3G和4G專利授權,不再和高通其他專利捆綁,而且在談判中會提供合理的對價。這種變化,必然會對整個通信產業帶來一系列的影響。這種變化會體現在哪些層面?面對這些變化,國內手機生產商們應該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謀求更快的發展?
冀永慶:我覺得主要就是要利用自己市場優勢,利用自己的資源,加大研發力度。這樣你自己首先也擁有一些非核心專利,當自己也有一些專利以后,就擁有談判籌碼了,所以國內手機商場還是要加大技術儲備,才能夠在未來競爭中更有競爭力。
經濟之聲: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發改委對于高通的處罰會產生什么實際影響?
冀永慶:因為這次處罰想象力度并沒有那么大,所以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不會有太明顯的變化。但是畢竟因為手機廠商成本出現了小幅度降低,應該會對將來終端價格往下調整會有一定的空間。
經濟之聲:短期來看這個傳導到消費者這個終端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對于整個中國手機產品環境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現象。
冀永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