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是互聯網的主力軍,思維活躍,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年輕人了解年輕人的市場需求,船小好掉頭,迅速決策,往往一個點子和創意就能出奇制勝,占領市場。”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是2015年文化產業的新趨勢,除了“高大上”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大手筆”,更有眾多創業公司的創新崛起。
僅僅用了三年時間,中國傳媒大學2010級文化發展研究院研究生李典和幾個同學創辦的北京典雅天地文化傳播公司就在新三板市場成功掛牌。有人說這是一家互聯網上的“黃牛公司”,有人說這是大數據催生的新事物,不管怎樣,李典的創業故事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當作成功案例激勵著創業者。他們的成功就在于運用“互聯網思維”,從觀眾購票行為中分析出觀眾的消費需求,生產“適銷對路”、觀眾喜歡的劇目。
李典是幸運的,但在創業熱潮中,許多人并沒有熬過“前三年”的痛苦蛻變。“創業易,成活難”,小微企業占文化企業的80%以上,散、小、弱,需要有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公共服務,提高“存活率”,讓他們“進得來、經營好、留得住”;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和渠道,為小微文化企業保駕護航。有時一個政策就能扶持一片小微企業,一個導向就能造就一批小微企業。比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不到半年,全國注冊市場主體同比增長近60%,今年1到8月份,新注冊市場主體超過800萬家,帶動了上千萬人就業,其中互聯網和文化類企業是創業的熱點領域。
“世界知名品牌香奈爾在22年時間中,先后買下了七座頂級手工坊,將傳統工藝與時尚前衛結合,不僅把上世紀末的宮廷式奢華融入自身品牌,還讓那些受人尊敬的百年手工坊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中絕地重生。”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談起歐洲小微企業的“精致”,“以細節堆砌完美,一件首飾、一個紐扣,耗費工匠們一生的心血。希望中國的小微文化企業也能發揮專、精、特、新的優勢,耐住寂寞,精益求精,做成百年老店”。
3.跨界融合: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新常態】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以中國傳統的吉祥符號“如意寶相紋”為核心圖形,選用奪目的“國韻黃”和“珍珠白”,APEC水立方國宴瓷器讓21個經濟體的領導人“驚艷”了,也讓業界震驚了,這不是老面孔的仿古瓷,而是立足中國傳統融入現代設計的精美時尚瓷器。大家不禁發出疑問,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有許多陶瓷的知名企業,可為什么這套瓷器卻出自華江文化這個非陶瓷公司?華江文化總經理陳紹杻的回答是,雖然華江文化不是直接的生產商,但卻是“集大成”,通過“集成創新”,整合起每個環節上全國最好的生產商,從創意設計到技術攻關的全程參與,幫每個生產企業提升,共同打造出中國精品。
“這不是一套餐具,而是一套思想,是通過設計型企業去整合并提升中國制造。”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秘書長宋慰祖高度評價華江的探索,設計集成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和社會經濟等要素,是創造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物品和服務的創新辦法,要從單純的外觀造型向高端綜合設計轉化,以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值。
跨界融合,科技和文化雙輪驅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正在路上:
“以前是兩頭在外,研發設計和市場都在國外,中國只是中間的生產,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河北承德華富玻璃器皿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成告訴記者,過去80%~90%的玻璃產品出口,現在要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設計,提高競爭力。為此,他們公司建成了中國最大的玻璃藝術館,收集了世界上最全的玻璃藝術品,就是要給設計師以文化和藝術的靈感,創造出新的藝術設計,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