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中外戲劇交流廣泛、舞臺亮點猛增、演出季頻繁的一年。中國國家大劇院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于4月啟動了中外莎劇系列演 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于2月至3月和8月兩次舉辦“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中國國家話劇院于9月至11月舉辦“第六屆國際戲劇季”,文化部對外演出 公司和北京市政府于11月至12月舉辦“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此外還有4月至5月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7月至8月“第四屆中國兒童戲劇節”,8月至9月“北京青年戲劇節”、“愛丁堡前沿劇展”,10月至11月“第二屆烏鎮戲劇節” 等,其間都匯集了眾多中外有內涵、有創意的戲劇作品。
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北京各類營業性演出共計24595場,其中話劇類演出4519場,比去年增加5%;兒童劇類演出3134 場,其他類型及小劇場演出3200場。話劇、兒童劇、相聲、雜技等語言類劇目,占演出總場次的67.8%。按觀眾人數統計,話劇類觀眾147.1萬,兒童 劇類觀眾101.5萬,其他類型及小劇場觀眾106.1萬。這些數字背后,是院團發展和文化市場的良性互動,是各個劇場紅紅火火的演出場面,也是中外戲劇 交流的嶄新景觀。有專家斷言,如今話劇的危機已經過去,在各個藝術門類中,其發展已經顯示出良好態勢。
關注社會現實的原創戲劇
在2014年,中國原創戲劇依然顯示了關注民族歷史、社會現實的特點。8月,云南昭通地震發生,云南省話劇院迅速作出反應,在兩個月內就創作演 出了話劇《魯甸72小時》,為觀眾展示一個大學生村官在危難面前自我選擇、勇于擔當,帶領鄉民走出死谷、走向新生的故事,它表現了一個年輕人特殊的成長經 歷,也表現了震區內外合力救災的大愛壯舉。總政話劇團演出的《兵者,國之大事》,從和平年代如何加強國防意識的戰略角度,直面部隊軍演中出現的只求規模壯 觀、設計完成場面的弊端,表現新一代軍人摒棄不良積習、堅持實事求是、打造鐵血軍魂的意志品質。
9月,由黃盈編劇導演的《棗樹》在國家話劇院演出,這是一個反映時代變化和市井人情的戲劇,北京老城區的大雜院里,何大媽一家和老鄰居們面臨拆 遷難題,各自施展心機,而何大媽最割舍不下的是院子里老伴種下的棗樹。時代的變遷、生活的甘苦,圍繞著棗樹的留存展開悠悠的離愁別緒。棗樹作為一個老人的 化身、一種生活狀態的象征、一種心靈依托的歸屬,富有意象美,也是全劇的支點。一院子人在搬遷之際對于棗樹的情感,有濃郁的詩的韻味。此劇遵循現實主義的 美學原則,富有生活氣息和表現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