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綜藝電影主要依靠其品牌價值,受眾群主要是粉絲,票房主要依靠粉絲的“粉絲電影”,專家們紛紛認為,盲目依靠粉絲是有很大風險的。正如 2009年,《快樂男聲》的衍生電影《樂火男孩》票房口碑雙失敗; 2012年,由《中國好聲音》等綜藝節目衍生出來的電影《我就是我》、《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也遭遇票房慘敗。
契合電視節目核心概念
綜藝節目衍生的電影火爆異常,對于綜藝節目是否能衍生成電影,專家們的觀點不一,張沐表示,綜藝節目不能拍成電影,兩者是沒有關聯,“從專業的 角度講,電影有自己的拍攝手法和劇本等,綜藝電影沒有按照常規電影制作去走,其制作是粗糙的,僅僅根據節目中的事情,串起來形成一個作品。”
余飛認為,雖然節目與電影有較大區別,但作為大市場、電影產業來講,綜藝節目可以拍成電影,“現在的游戲、相聲、小說等都可以拍成電影,綜藝節 目只是無數個能改成電影的素材之一,只要觀眾有需求,市場有空間,就可以做。”余飛說,像過去的《定軍山》是京劇,也是改編成電影,還標志中國電影的誕 生,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
汪海林也表示,綜藝節目可以拍成電影,但重要的是,電影要延續節目的脈絡,才可能成功。“像《爸爸的假期》的導演王岳倫是專業的電影導演,他了 解電影的特性,但在制作綜藝電影時,核心概念要往節目上靠,王岳倫若從傳統電影的角度去拍《爸爸的假期》,可能會失敗,因為這種電影的消費主體主要還是綜 藝節目的固定觀眾。”記者 杜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