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出名的前者記錄了歷史上最慘痛的核悲劇。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發生爆炸,區域內的白俄羅斯人遭遇了災難。許多人當場死亡,大片土地被污染,幸存者被迫放棄家產撤離,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們中的許多人因為泄漏核燃料的高輻射而患上各種疾病。尤其是那些可憐的孩子,書中采訪了一位兒科醫生,他這樣說道:“我是一個兒科醫師。孩子們有不同的觀點。舉例來說,他們不認為癌癥等于死亡——他們還不知道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他們對身上發生的事了如指掌--例如診斷結果,服用的藥品,手術的名稱。他們懂的比他們的母親還多。他們過世的時候,臉上有著驚訝的表情。他們就這樣帶著詫異的表情離開人世。”
阿列克謝耶維奇還采訪了歷史學家、科學家、當時的官員、救援人員的家人、攝影師、被迫撤離的民眾……除了恐懼,還有愛與堅忍。
但如果僅僅是救災與大愛,《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還不足以被稱為這個時代的偉大作品。將切爾諾貝利視為政治隱喻,將災難歸結為人禍,才是阿列克謝耶維奇這三年心血的真正價值所在。
比如民眾的知情權,便是作者探尋的一個角度。在書中,白俄羅斯科學院核能量研究所的前總工程師說:“為什么我們在明知所有事情的情況下要繼續保持沉默?為什么我們不跑到廣場上,大聲地說出事情的真相?我們把報告訂成冊,我們將所有解釋性的注釋匯編在一起。但是,我們始終保持沉默,毫無疑義且不加任何評論地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因為我們要遵守紀律。”
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影響極為深遠,一直蔓延到數年后的巨變。當這一切都成為過去時,我們需要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記錄,因為時代的陰暗永遠不該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