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北京怎么辦呢?沒有皇帝,五十萬大軍全部被消滅了,北京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情況很緊張。許多官員紛紛準備逃難,家在南方的主張遷都南京,認為北京反正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見解的兵部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于謙,反對遷都,他認為北京能夠守住。如果遷都到南京去的話,北方沒有一個政治中心,那么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便都完了。他堅決主張抵抗,反對逃跑。他的主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明英宗的兄弟(chéng)王(不久即帝位,就是明景帝)的支持。于是就由于謙負責,組織北京的保衛戰。于謙組織了軍事力量,安排了防御工作,跟人民一起保衛北京;并且在政治上提出了一套辦法,他告訴所有的軍事將領說:我們現在已經有了皇帝,要堅守地方。這樣,加強了全城軍民保衛北京的決心。果然,也先把俘虜去的明英宗帶到城外誘降,說:你們的皇帝回來了,趕快開門。他以為這樣可以不戰而取得北京城。但是守城的官兵們依照于謙的指示,堅決地回答說:我們有了新的皇帝了。各地方都是堅決抵抗,沒有一個受騙的。結果英宗在也先手里成了廢物,不能起欺騙作用了。由于依靠了人民群眾,北京的保衛戰取得了勝利。這時,各地的援軍也不斷前來。也先見占不到便宜,便只好退兵。這樣,北京保衛住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保衛住了。
明英宗在也先手里起不了作用,有人就替也先出主意:明朝的皇帝留在這里沒有用,還要養他。不如把他送回去,在明朝中央政權內制造弟兄倆之間的矛盾。這樣,也先就把明英宗送了回來。明英宗回來后不能再做皇帝,被關起來了。八年之后,明景帝生了病,政府里有一派反對明景帝和于謙的人,還有一些不得志的軍人、政客,他們把景帝害死,把英宗放出來重新做了皇帝。英宗出來之后,就把于謙殺害了。
明景帝和于謙對于保衛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對人民是有功的。景帝是個好皇帝,他的墳墓不在十三陵。七八年以前,我和鄭振擇同志一起在頤和園后面把他的墳墓找到了,并重新修理了一下,作為一個公園。因為他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從以上說的情況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建都在北京,那么1449年也先軍隊的進攻是很難抵抗的。
過了一百零一年,即1550年,蒙古的另外一個軍事領袖俺答又率兵包圍了北京。情況也非常嚴重。也是因為北京是一個首都,是一個政治和軍事中心,經過艱苦的斗爭,俺答也像也先一樣,由于占不到便宜而退回去了。
北京在明朝歷史上經受住了這樣兩次考驗。由此可以說明明成祖遷都北京是必要的和正確的,無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來說,他都做對了。
但是,僅僅只把政治、軍事中心建立在北京還是不夠的。當時東邊從遼東起,西邊到嘉峪關止,敵人從任何地方都可以進來。當然,從山海關往西有一道萬里長城。可是城墻是死的,沒有人守還是不能起作用。所以,必須要在適當的軍事要點布置強大的軍事力量。因此,明朝政府在北方沿邊一線設立了所謂“九邊”。“九邊”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開始只建立了四個鎮,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suí)。跟著又增加了三個鎮:寧夏、甘肅、薊州。以后又加上太原、固原二鎮。這九個軍事要塞,在明朝合稱“九邊”,是專門對付蒙古族的。每一個軍事中心都有很多軍隊,譬如明朝后期,光在薊州這個地方就有十多萬軍隊。
九邊有大量的軍隊,北京也有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吃什么呢?光依靠河北、山東、山西這幾個地區的糧食是不夠供應的,必須要從南邊運糧食來。要運糧食,就要有一條運輸線。當時沒有公路、鐵路,只能通過運河水運,把東南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南京,通過運河北上。一年要運三四百萬石糧食來北京養活這些人。所以運河在當時是一條經濟命脈。這種運輸方法,當時叫作漕運。為了保護這條運輸線的安全,明朝政府專門建立一個機構,派了十幾萬軍隊保護運河沿線。明朝是如此,清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