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印象記》與三聯情緣
回國之前,胡愈之取道東歐,去了一趟莫斯科,在那里停留了7天。因為樊仲云的邀約,胡愈之把7天的旅途見聞和感想,寫成了《莫斯科印象記》,每周在《社會與教育》上發表一段,一共6萬字。這些文章讓《社會與教育》銷路大增,樊仲云也通過自己辦的新生命書店,給《莫斯科印象記》出了單行本。1931年8月新書出版,到1932年10月,已經再版了5次。雖然這本書后來被國民黨政府查禁,但是它已經廣為流傳,并激起強烈反響。連魯迅先生也撰文提道:“這一年內也遇到兩部不必用心戒備居然看完了的書,一是胡愈之先生的《莫斯科印象記》,一就是《蘇聯見聞錄》。”
鄒韜奮與胡愈之的相識,也是因為《莫斯科印象記》。胡愈之在《我的回憶》里這樣說:“也就是在‘九一八’后不久,鄒韜奮由畢云程陪同來找我了……鄒韜奮找我是來向我約稿,我對他說,現在辦刊物,首先就是應該宣傳抗日,你要我寫文章,我就寫抗日的文章,他同意了。”
鄒韜奮與胡愈之的合作,逐漸改變了《生活》周刊的方向,從適應企業職工、店員等小市民的需要,談些生活問題和職業修養問題,轉向關心和議論起了國家民族大事。胡愈之對鄒韜奮的印象也不斷發生著變化。
鄒韜奮在生活書店第27期《店務通訊》上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介紹胡愈之,題目叫《我們的胡主席》,文章里這樣說:“我們的胡主席是胡愈之先生,他不是‘國府主席’,確是我們書店的編審委員會主席。”“胡主席是本店的最有功勛的一位同事,他在生活周刊時代,就經常替我們寫國際文章……他參加本店創辦時的計劃。等于本店‘大憲章’的《社章》就是他起草的。他對本店的重大貢獻不僅是編審,在實際上是包括了我們的整個事業,但是他總是淡泊為懷,不自居功。”“他的特征是腦袋特大,他的特長不僅文章萬人諷誦,而且對出版營業無所不精,他的特性是視友如己,熱血心腸。他是我們的事業的同志,患難的摯友。”
《西行漫記》與《魯迅全集》
1932年1月28日,日本進攻上海,戰火燒毀了商務印書館的印刷廠和編譯所,也燒毀了胡愈之的家。他因病住進租界醫院,后來又轉移回到上虞,病愈返回上海已經是5月間。商務暫時停業,8月間商務復業,胡愈之重新主編《東方雜志》,1933年被迫離開,加入哈瓦斯通訊社。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淪陷成為“孤島”。上海的救亡團體和各界愛國人士紛紛撤離去武漢或者香港,原來出版的許多抗日救亡刊物被迫???。但胡愈之沒有走,“我們留在上海的人一起研究,決定重新開始,公開的抗日活動不能搞,我們就深入到群眾中去,組織對難民、工人、市民的宣傳教育。我們還出版了《團結》、《上海人報》《集納》《譯報》等報刊,以隱晦曲折的方法來報道抗戰,宣傳和教育群眾。后來我們還以社會科學講習所的名義,來訓練抗日救亡團體的骨干,我負責辦了第一期,王任叔辦了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