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狀態的縮影,是詩人固有的意識形態的內涵。梁東先生在描寫自然山水的同時,兼顧了理性的高度,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和豐富的閱歷,表達了詩人對山水世界的關懷,并提出自己的質問,這種質問是振聾發聵的,是經過詩人成熟的思考、縝密的論證得來的。
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有感而發,以典入詩是《天柱山問古》的又一特色。其中“為二喬辯”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詩。相傳二喬為避戰亂,隨父流徙于天柱山下,孫策狩獵中見大喬,遂求親喜結連理,成為東吳國主孫權的親嫂子。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皖城戰役勝利后,周瑜取小喬,小喬系喬公的幼女。唐王昌齡《閨怨》有“悔教夫婿覓封侯”句,大有責怪之意。對此,詩人梁東極為不滿,遂寫詩為其辯解。“何曾夫婿覓封侯?”首句便對王昌齡的抱怨進行了反問。國家存亡,匹夫有責。夫婿封侯是因為“家國流離不系舟”,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每一個有抱負的青年都有責任站出來保家衛國。詩人的反問不是蠻橫無禮的,而是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精心挑選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從幾個方面進行刻劃。結尾“吹夢旌麾拂江岸,難分為我為君愁!” 如幽谷撞鐘,余音裊裊,梁東先生這首詩的成功就在這里:問得有理,駁得有力;并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讓讀者去深深的思考、品味。
詩人借史實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氣,觀點涇渭分明,立論新穎,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筆調之中。從表面上看,詩人好像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其實并非如此,而是用充足有力的論據進行論證,具有納天地入懷寫丹心壯歌的胸襟與氣度,并且上升到家國的高度,這樣為二喬辯駁,無疑是令人信服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詩言志。”又說:“人稟七情,應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天柱山問古》的每一首詩,都是作者意志的表達,是作者胸懷的一次展示,故詩人情感的抒發愈濃烈,在讀者的心頭激起情感的共鳴愈強烈。梁東先生的詩,風格豪放,視野寬廣,既注重尊重傳統,重視繼承,又不泥古,重視詩詞創作的時代性,凸顯浪漫主義的情懷,從而增強了詩詞的藝術感染力。著名書法家、詩人歐陽中石先生在讀了梁東的詩后感慨萬端,稱贊“他有一種敏銳的靈感,他能隨時隨地發生所目睹的事物的感受,所以他的詩是生活的記敘。他有一顆熱愛生活的赤子之心,在他的詩里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他不是多愁善感,而有的是洋溢的熱情,他不是為了作詩而強作多情,強附風騷,而他是坦坦蕩蕩的真情流露。他的詩會使人獲得歡快,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著名詩人霍松林稱贊他的詩“正氣”、“陽光”,富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章字民老囑咐我為《天柱山問古》寫點什么,其實,無論從我的資歷,還是從我的文字功力,都是難以勝任的。我思慮良久,未敢動筆,深恐佛頭著糞。然而,師命難違,只得信筆涂鴉,祈盼能表現梁東先生風采神韻于萬一便足矣。于是,寫了以上這些,不妥之處,望梁東先生和廣大讀者諒解。(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