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網縱橫交錯、公園星羅棋布、道路綠意盎然,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綠地率達到40%、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5平方米……10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獲悉,《成都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20)》(以下簡稱《規劃》)已于日前正式出爐。
按照規劃,在綠地打造上成都將遵循“一區兩環、九廊七河、多園棋布”總體政策,規劃45個綜合公園、40個專類公園、若干個帶狀公園和社區公園,真正實現500米見綠的目標。到2020年,成都將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綠化指標標準,市民將享有布局合理、綠量適宜、生物多樣、景觀優美、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綠地系統。
見綠地
2020年實現人均公園綠地15㎡
據了解,成都一直以來就具有良好的生態本底,適合發展多樣化的園林景觀。立足這些生態優勢,新《規劃》從進一步挖掘生態、游憩、防災功能和地域文化特色出發,提出了到2020年的階段化發展目標。其中,2013-2015年為近期;2016-2020年遠期;遠景則為2020年以后。
規劃范圍與規模分為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包括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9區,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4市(縣級市)和雙流、郫縣、金堂、大邑、蒲江、新津6縣,面積為12121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劃定為成都繞城高速以內(含道路外側500米綠化帶),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成都繞城高速以外行政轄區以及高新南區大源組團范圍,面積約630平方公里。
《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成都綠地系統建設將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綠化指標標準,實現城市綠化覆蓋率45%、綠地率40%、人均公園綠地15平方米的目標。
三環路舊城區通過土地置換建綠
《規劃》稱,中心城區綠地將以“一區兩環、九廊七河、多園棋布”來規劃。一區即環城生態區,包括繞城高速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兩環即錦江環城公園和三環路兩側50米寬綠帶;九廊是依托中心城區向外放射的主要交通干道形成的九條綠化交通廊道兩側的綠帶;七河指繞城高速路以內依托錦江的七條支流水系形成的綠化生態廊道;多園表現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郊野公園和社區公園等多種形式。
此外,在成都中心城區外圍,通過環城生態區建設保護該區域生態用地,并結合生態保護區、風景區以及農田保護區等建設郊野公園,串聯中心城區與外圍的生態功能區一同構成大型楔形綠地,引導城市發展方向。
在舊城區(三環路以內)提倡集中建綠,拆舊建綠,通過土地置換增加綠地面積,大力發展郵票綠地、小區游園、居住區公園等,注重綠地布局的平衡性,充分覆蓋到舊城區的各個社區,達到“500米見綠”的目標。在新城區(三環路以外),按500米服務半徑,設置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公園綠地。
得綠水
“絕對生態控制區”嚴禁項目建設
據介紹,成都市域從大的地理空間形態上,大致分為四個部分:西部龍門山脈、中部成都平原、平原以東龍泉山脈以及丘陵地區。《規劃》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構架形成的市域綠地系統空間結構,針對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制定了“絕對生態控制區”和“建設控制區”兩級保護的措施。
成都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對重要河流水系的保護采取“絕對生態控制區”和“建設控制區”兩級保護的措施:其中在絕對生態控制區,盡量以植被緩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態綠地和園林綠化,除道路、橋梁、園林建筑小品之外,不進行其他性質的建設;在建設控制區,對各類建設活動要進行嚴格審批,對容積率、綠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給予控制。
新建4湖9濕地布局為城市降溫
針對城區西南部、北部的熱島高溫區,《規劃》提出,將在中心城區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保護和建設相對集中的局部湖面濕地系統,以改善這些區域的熱島現狀。規劃的主要大型水面有:占地4000畝的青龍湖、占地1000畝的南湖、占地2900畝的安靖湖和占地3700畝的北湖。此外,《規劃》還要求,成都應結合濕地公園建設選址條件,新增、擴建大型濕地9處。其中,最大的為環城生態區濕地,占地2.5萬畝。
公園綠地規劃方面,至2020年,中心城共規劃建設綜合公園45個。為方便中心城區居民就近游園,成都還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要求規劃了布局相對均衡合理的居住區公園、小區游園等公園綠地。
■同步播報
天府新區打造4大市級綜合公園
據了解,天府新區已規劃了4個市級綜合公園,分別是占地300公頃的南湖公園,占地100公頃的新川公園;占地470公頃的麓湖公園,占地250公頃的興隆公園。不僅如此,還規劃了城市片區級公園11處:天府新城3處、空港高新技術產業功能區共3處、龍泉高端制造產業功能區1處、成眉戰略新興產業功能區1處、創新研發產業功能區1處、南部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2處。 華西都市報記者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