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電(記者劉菁、秦宏、袁慧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部分宅基地及農房利用粗放、退出不暢漸成沉睡資產的問題日益凸顯。備受關注的宅基地制度改革今年起在全國少數地區試點推開,廣大農民和縣鄉村干部充滿期望。記者近期在江西幾個縣市進行了宅基地調研。
“幾棟房就是一畝地,閑著太可惜了”
宅基地制度是保障農民基本生存權的一項重要土地制度,不過記者調研發現,當前宅基地的使用存在一些矛盾和無奈。
鷹潭市余江縣是此次國家確定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據縣國土局統計,全縣11.4萬宗宅基地上,有4.3萬棟房屋閑置(一年內11個月以上無人居住)、8300棟危房、7200棟倒塌房屋,半數宅基地成了“閑基地”。在余江,30萬農村人口中常年在家的12萬人。
余江縣平定鄉雙魚村大萬家小組處在耕地包圍中。村民告訴記者,“腳下所踩之地、農房所在之處”在上世紀80年代都是農田??粗?00多處閑置、危舊、倒塌的農房,村民萬志金搖著頭說:“幾棟房就是一畝地,閑著太可惜了!”
在位于鄱陽湖畔的九江市共青城市江溢鎮南湖村,記者看到多數人家房門緊鎖,屬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的房子一部分是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后重建的,一部分是近10年內新建的。
在江西農村,建起兩層磚混樓房并簡單裝修大約需20萬元,花五六十萬元的也不少。共青城市市委書記黃斌說:“農民打工幾年攢的錢都拿來蓋房了,蓋好房又回城打工,有的在城里住著簡易工棚,而幾十萬的新房放在農村‘裝空氣’。這種無奈的現狀要不要改變?”
曾經的探索亮點困難并存
正式推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前,一些地方在不突破現有政策框架下進行了一些宅基地調整探索,其中既有亮點又現改革的困難。
玉山縣近年陸續完成149個村莊規劃編制,為宅基地合理布局提供了基礎。去年,玉山縣將住在高山上的柘坑頭村整村搬遷并入山下的建設村。記者在建設村看到,多數退出原宅基地的村民選擇在集中安置地建房。建設村退出的宅基地統一流轉開辟成茶園,承包權和流轉金屬于原宅基地使用者,實現農宅的用益物權不減反增。
在玉山縣仙巖鎮桑園村,記者看到村里正在實施舊村改造,把堵住村莊道路的部分危舊老宅拆除,同時將宅基地進行重新分配,逐步實現超標占用宅基地和一戶多宅情況的自愿退出。
共青城市結合城鎮一體化建設推開“以農宅換城市住房”的改革,鼓勵居住在洪災易澇區的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在這些地方,多數青壯村民已經常年在共青城市區打工。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農民,不僅享受了多項資金補助、實現宅基地有償退出,而且是按照市場價的約40%購買城市住房。南湖村的3個自然村1300多農戶即將完成“以農宅換城市住房”,退出的宅基地由于土質條件較好,將復墾成耕地。
不過,與盤活宅基地及農房相關的農房產權抵押貸款業務,出于風險考慮并沒有得到多數銀行的響應,而且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的效果不一。贛州市會昌縣農商行和瑞金市農信社2013年開展農房抵押貸款試點,到今年2月,會昌為113戶農民發放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2010萬元,而瑞金市只辦理了1例,發放貸款30萬元。
基層干群期待三方面改革突破
“宅基地制度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民的權益,絕不能打著改革的旗號讓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居所,也不能讓農民為改革付出高額的代價,這是底線?!苯魇翉d副廳長鄧又林說。
共青城市金湖鄉黃橋村村支書潘炎火有些擔心,60歲以上的農民在農村還能種種地,進了城卻難找活干。他們擔心進城后變成子女的負擔,還有老了重回鄉下的打算。對此,共青城市委書記黃斌建議,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要探索如何與完善農民社保體系等相配套,讓宅基地實際沒有使用、有條件退出的百姓有信心生活得更好。
“改革試點要試出如何擴大宅基地的用益物權。”鄧又林說,目前宅基地用益物權中的收益權幾乎沒有。玉山縣國土局局長黃偉剛則建議,應探索建立規范的農村宅基地價格評估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試點地區宅基地科學合理的有償使用、有償退出。
鄧又林還建議,改革試點要著力試出沉睡的資產如何活起來。據江西省銀監局調查,目前七成農戶希望通過住房產權抵押貸款。他們分析說,在會昌縣,僅以實施土坯房改造的5萬戶農房為基數,農房抵押貸款授信總額可高達42億。一旦盤活農村宅基地這項“沉睡的資產”,不但能解決農戶生產生活中的資金難題,還將帶來倍增的經濟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