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丁曉辰 徐征 記者 鞏崢
本市中心城區留有很多老小區,“年齡”都在30歲開外,其中不少無人管理,各種設施普遍老化、年久失修,住在其中的居民生活質量如何保障?西城區推出政府兜底措施,財政出資給老小區做“脫胎換骨”的大手術。眼下,三義里、小紅廟兩個小區已率先煥然一新:花紅柳綠、環境優美,電梯、步道設施齊全,物業機構服務到位……今年,全西城共有59個老舊小區要像這里一樣改頭換面。
挖“病根”,改造前先整治
和西城眾多老舊小區一樣,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三義里、小紅廟,最大的問題來源于復雜產權形成的失管狀態。年代久遠、建造水平有限,再加上后期管理維護不到位……在居民們口中,道路破損、排水不暢、治安差、停車難等等成了困擾他們多年的痼疾。
作為全區綜合整治和升級改造試點小區,要實現這兩個小區的改頭換面,下手的第一步就選擇了從根上治“病”。
在西城區廣外街道工委書記王其志看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首先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因為要確保工程順利推進,拆除私搭亂建等觸碰百姓利益的工作必須做在前面,而這往往是最難的。
259處、2092平方米,在其他不少街道的拆違臺賬中,這可能是整個街道全年的拆違任務,而對于廣外街道,這組數字僅僅是三義里、小紅廟兩個小區的量。更讓人深感壓力的是,房屋改造、環境提升這些具體工程必須要在違建清除后進場施工,否則一切努力都將是徒勞。
如今,走進改造一新的三義里、小紅廟,到處鳥語花香,老人們漫步在重新鋪裝的小路上,孩子們在開辟出的活動空間享受著午后的陽光……若不曾親眼目睹整治前的環境,沒有人敢相信,過去小區里滿是各種私搭亂建的小棚子,存雜物、占地方……車開進來了很難再出去,一旦遇上個突發狀況,連居民的基本安全都難以保障。
拆違建,美化環境惠百姓
上百處違建拆了,小區內的“臃腫”頓時消除了不少。房屋部門、環境部門的施工人員來了,一度被居民們稱為“城市疤痕”的老舊小區環境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上下水通了,樓體增加了保溫層,外墻也披上了新的“外衣”……小區面貌的煥然一新,讓居民有了更美好的憧憬。“咱這兒過去停車位一直不夠,還總有外面的車往里停,能不能封閉式管理起來?”“我覺著每家得有個固定車位,這大周末的孩子回家來看我們老兩口,連個車位都找不著。”
面對居民們提出的各種合理需求,廣外街道在“建”的同時,積極尋求“建管并舉”的辦法,街道把居民的意愿轉達給兩個小區綜合整治的牽頭單位——區環境建設辦,共同商討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西城區環境建設辦副主任宋甲樂說,“建好小區是我們整治的第一步,要想實現對老舊小區的長效管理,居民的要求首先要滿足,各種硬件都達到了新小區的標準,大家也就愿意配合政府部門的管理了。”
在這種“建管并舉,提升服務”的意識下,兩個過去開放式的小區徹底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再加上新建的12個自行車棚、新裝的63處防盜護欄以及新增的信報箱和健身器材……居住在這樣的小區里,居民們的抱怨少了,大伙兒再也不覺著自己沒人管了。
引物業,購買服務托管小區
“居民們,咱們小區的居住環境從里到外都經過了升級改造,現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見,如果引入物業公司對咱們小區的停車位進行管理,大家是否同意?”兩個小區綜合整治過程中,廣外街道專門設計了調查問卷,經過社區工作者廣泛入戶走訪調查,居民們高票通過了引入物業公司的創新做法。
可就在物業公司將要進駐的過程中,改造后的三義里和小紅廟卻重現了往日滿地地鎖的模樣。
于是,拆除地鎖成了物業公司對小區實施有效管理的第一個難題。“各位居民,我們之前已經入戶了解了大家的停車需求,能不能讓我們把地鎖先拆了?大伙兒放心,我們會聯合物業公司重新劃好停車位,一定保證家家都有地方停車。”在廣外街道的統籌協調下,社區黨委和物業公司挨家挨戶做足群眾工作,很快207個地樁地鎖就不見了蹤影,物業公司也迅速在清理出的區域施劃出624個停車位,滿足居民們的停車需求。
不光車有地方停了,物業公司還為兩個小區辦理了停車場責任保險,最大限度地規避了停車管理中可能出現的責任糾紛。一些細心的居民發現,到了特定的日子,區園林市政中心和區環衛中心常會派專人養護花草、清潔院內衛生,而平日里和保安隊員一起“上崗巡邏”的還有新增的近百個安防監控攝像頭,樓內的環境也在專人的清理下比以往干凈多了……
記者從西城區環境建設辦了解到,為了不斷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近年來西城區持續加大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今年全區共有59個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列入年度環境建設任務書,其中區級統籌實施的共45個,各街道自主實施的有14個,主要整治內容包括拆除違法建設,地面綠化或硬質鋪裝,道路修整,完善小區市政設施,粉飾樓體外立面及內樓道,信報箱、自行車棚修繕以及路燈安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