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險公司在養老社區的布局上加快腳步,然而卻面臨一些“成長的煩惱”。除了需要政策扶持之外,險企自身選準市場定位、探索盈利模式也至關重要。
走進劉老伯在泰康之家·燕園養老社區居住的一室一廳時,溫暖的陽光正透過窗戶照進屋里。環顧四周,設計簡潔,但給人溫馨的感覺。劉老伯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個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烙葫蘆畫。他的老伴孟阿姨在一旁做著布貼畫,色彩絢麗的布條在她手中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孔雀,讓人贊嘆。
“這些都是跟社區請來的老師學的。”77歲的劉老伯告訴記者,他們入住養老社區剛剛3個月。“我把自己的房子賣了,以后燕園就是我的家。有專人打掃房間,一日三餐飯菜也營養可口。”
劉老伯所在的養老社區位于北京市昌平區,距離北四環約半個小時車程。與社區一路之隔,就是占地398公頃的白浮泉濕地公園。社區周邊環境優美,社區里面設施也較完備,設有恒溫游泳池、自助餐廳和康復醫院等。
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2009年泰康人壽經保監會批準,獲得保險業內首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隨后幾年中,泰康之家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等地快速實現了旗艦養老社區項目的落地。
泰康之家的發展是我國保險業參與養老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中國保監會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保險業共有9家保險公司已投資或計劃投資25個保險養老社區項目,計劃投資金額612億元,實際已投資金額199億元。其中,泰康北京和合眾人壽武漢養老社區一期項目已正式投入運營。
然而,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快速發展之后,養老社區也面臨一些發展的困境,發展中的瓶頸有待突破。
不匹配的供給
“幾年前,一次5個小時的失憶經歷讓我現在還覺得后怕,幸好當時被及時送到醫院。”已經快75歲的任宏杰老人希望自己以后都能住在醫院附近。而84歲的劉均濤老人希望家的附近能有健身器械。由于他幾乎每天都堅持鍛煉身體,他的子女還希望能找個陪護人員能隨時陪伴在老人身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人希望提高晚年生活質量。與此同時,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國家統計局在今年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個百分點,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到10.1%。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惟一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而根據全國老齡辦公布的數字,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
與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不相匹配的,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由于參與主體較少、前期投資較大,人才奇缺以及受傳統觀念影響等諸多因素,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一直“跟不上趟”。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2014年8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產業,促進保險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
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也讓業內對我國養老服務業的未來發展保持樂觀。“雖然前期投入較大,整個項目的投資周期也較長,但我們看好未來的盈利空間。”泰康人壽副總裁兼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劉挺軍對養老社區的未來發展頗有信心。他進一步表示,保險公司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參與養老社區發展方面擁有資金和客戶資源兩方面的優勢。
目前,首批由險企籌建的大型養老社區已相繼投入運營。泰康人壽建設的醫養融合養老社區在北京旗艦社區的總建筑面積達31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納3000戶、約4500位老人入住;合眾人壽在湖北武漢市建造的養老社區定位于中等收入群體,客戶可以選擇現在繳費直接入住,也可以通過購買保險產品選擇未來入住。同時在做養老社區和新型養老產業的保險公司還有中國人壽、平安保險、太平人壽、新華人壽和太平洋保險等,分別將養老社區建在離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線城市的中心區域或者周邊。
低入住率的尷尬
即便快馬加鞭地發展,養老社區的發展與潛在的龐大需求相比,似乎還相差較大。然而,讓投資養老社區的險企沒有料到的是,設施配套完備的中高端養老社區建好后就遭遇了低入住率的尷尬。
險資紛紛“押注”養老地產,其中最大的因素自然是投資收益。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曾公開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客戶入住率相對穩定,達到90%以上,入住期限在8至10年,就等同于一次性銷售了10年的期繳保險產品。因而,泰康人壽此前公開的投資計劃是擬將占自己公司總資產10%至20%投入到養老社區之中。
據業內專家估計,養老社區的年投資收益率約在10%至11%。這與2014年保險資金6.3%的總投資收益率相比,顯然有明顯優勢。當然,獲得高收益的前提必須保證入住率,保險公司同時可以通過入住和服務的費用,求得長期穩定的回報。
理想很豐滿,現實有些骨感。持續的低入住率也讓業內認識到,養老社區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資項目,其投資周期也許要長達8至10年。在項目投入前期,能維持收支平衡已較為不易,甚至需要賠本賺吆喝。目前從各養老社區運行的情況來看,其短期收益大概僅為5%至6%,從目前的增速來看,若收益要達到8%至10%之間,則需要10至20年的投資周期。
劉挺軍正面回應了關于中高端養老社區低入住率的現象。“這需要一個過程。”他認為,“國內的中高端養老社區目前還是個新生事物,被社會接受有個過程。從美國的經驗看,一個養老社區也是平均每年增加100多戶的吸納量,從而逐漸填滿的。”
劉挺軍對美國養老社區頗為熟悉,“從人口十幾萬的太陽城,到一兩百戶的連鎖社區,我們都做了詳細的研究,決心在中國也建設出能讓人體面生活的養老社區”。
“中國壽險公司在努力維持速度和規模高增長的同時,正在尋求和改善壽險業的發展質量,將養老保險與多功能的社區養老平滑地連接起來,這種努力既可以滿足社會上越來越強烈的對高質量的、有尊嚴的養老生活的需求,開拓新的高端保險資源,又能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
另外,保險機構可以參與提供專業訓練的服務團隊,還根據不同程度的養老需求,為不同階段的老人提供相應的看護服務。由于養老產業與保險業務具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向上銜接醫療保險、護理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產品,同時帶動下游的老年護理服務、老年科技產品等產業,能夠極大地延伸和擴展壽險產業鏈。
考慮到所需的市場培育期,養老產業的投資可能會面臨一個比較長的回報周期。劉挺軍估計,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七八年。而在保險行業內部人士看來,周期長是更適合壽險企業的一種特點。據有關統計,保險資金中50%以上為壽險資金,壽險資金中又以中長期資金為主。保險資金可運用的中長期資金與養老產業的投資回收周期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盈利模式的選擇
“我國現階段,養老服務業和保險的結合才剛剛開始,當前是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產業的好時機。”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認為,養老社區里完整的服務鏈條包括醫療、康復、護理、文化、餐飲、社工、物業、基礎設施等等,要想配備完整的服務鏈條并不容易。“如定位為中高端養老社區,醫院和護理中心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醫療護理資源和專業人才都短缺。”
養老服務發展面臨的人才困境也長期存在。公開的數據顯示,通常情況下3個老人需要一個護理員,以此計算,中國至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服務人員。而目前全國所有養老機構人員只有22萬多人,符合資格的僅2萬多人。
一些保險公司可能在興辦醫療機構方面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也有很強的意愿,但缺乏的是具體的政策和人力支持。因為根據現行《保險法》規定,保險資金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務以外的機構。這意味著大多數保險公司暫時還無法做到自建醫療機構為養老社區“造血”,只能通過參股或與醫療機構合作的方式來滿足投保人的醫療需求。
“政府應該給開展養老保險業務的企業,尤其是一些民間資本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更寬松的發展空間。”戴皓建議,“此外,還需要政府引導、建立和培育公平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并從法律法規上保護這個體系健康持續運轉。”
不久前,保監會批準了山東陽光人壽、山東濰坊人民醫院及濰坊醫學院共同籌建陽光融和醫院,為保險機構投資、舉辦醫療機構打開了通道。而自去年7月起,我國就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地啟動了為期兩年的“以房養老”保險試點。去年8月,保險業新“國十條”發布,對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制定了明確的啟動時間。就在不久前,保監會出臺《養老保障管理業務管理辦法》指出,以促進保險業積極參與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推動養老保障管理業務持續健康發展,保護養老保障管理業務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多層次的養老產業發展勢在必行,配套政策的落地將會吸引更多保險資金涉足養老社區。”庹國柱指出,“盈利模式的選擇也將決定未來發展的側重點不同”。
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在北京的旗艦店采取的是押金加月服務費的收費模式。劉挺軍表示,“我們的重心是放在醫療服務、護理服務、文化服務、社交的服務,我們是希望通過這些服務來形成附加值。”
“對壽險公司自身來講,必須選準市場定位和盈利模式。發展養老社區或者養老地產最終都需要拓展業務,同時需要盈利。如果是發展養老地產,則有多種資產和經營模式,從而具有不同的盈利模式。”庹國柱說,“比如說從開發和運營的角度,有投資開發商出售物業或出租物業,或投資開發商和開發商合作運營等,它的收入水平和盈利模式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影響壽險公司業務選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