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出爐,提出三年工作目標
近日,廣州市政府公布《廣州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及5個《行動計劃》,其中的《廣州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行動計劃(2016-2018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到,《總體方案》的工作目標是在全部消化2016年至2018年供應上市的商品房基礎上,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爭取化解45萬平方米、63萬平方米、72萬平方米庫存。那么,廣州市11個區的去庫存壓力如何?記者梳理發現,番禺、花都兩區去庫存壓力最大,老城區的越秀、荔灣兩區壓力最小。
廣州將繼續執行 住房限購政策
記者了解到,《行動計劃》中提出3個工作目標:一是上文所述的商品房庫存規模逐步減少,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行動計劃(2016—2018年)》要求,爭取到2018年底,廣州市商品房庫存規模比2015年底的2248萬平方米減少180萬平方米;二是去庫存周期基本達到合理區間,根據廣州市商品房庫存規模和房地產市場實際,到2018年全市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6個月以內,非商品住房去庫存周期明顯縮短;三是形成動態監測和相機調控的長效機制。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統計分析機制,加強風險提示和預警,合理確定土地供應規模和供應結構,保持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平衡和結構合理。
對于大眾普遍關注的限購政策,《行動計劃》中顯示,廣州市將“繼續執行住房限購政策,結合房地產市場實際情況,及時分類做好政策優化調整”。
番禺花都天河存量排在前三名
而《廣州市去庫存任務表》則透露了廣州市11區的去庫存任務。
其中,番禺區目前商品房面積全市最大,達447萬平方米。而該區在未來3年內的去庫存任務量也是最大,2016年至2018年需要去庫存36.23萬平方米,占全市總任務的五分之一,同時占了番禺區庫存商品房面積的8.11%。
花都區和天河區的商品房存量面積分列全市第二和第三,去庫存任務量也分別超過了20萬平方米。天河區的任務量占存量比比番禺區更高,達8.6%,也是廣州市11區中任務量占比最高的。
記者統計發現,各區去庫存的任務量與目前商品房面積的比例都在8%上下,全市平均值為8.01%,各區中最高的是天河區(8.6%),最低的則是從化區(7.34%)。商品房存量較少的城區則有荔灣區、從化區和越秀區,上述3個區的商品房存量均未達100萬平方米,其中越秀區存量最少,商品房面積和去庫存任務量還不及番禺區的七分之一。
多項政策配套幫助廣州去庫存
根據《行動計劃》,廣州市政府還將實施多項政策措施達到去庫存的目標。其中包括落實國家有關個人住房金融和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稅收政策,積極推動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及港澳臺同胞、享有中國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提高公積金使用效率,根據貼息貸款管理辦法規定推進貼息貸款工作,拓寬住房公積金貸款資金來源。
同時,在規劃條件許可和不改變用地性質和容積率前提下,允許在建商品住房項目適當調整套型結構。全面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方案和支持眾創空間建設發展若干辦法,鼓勵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庫存工業、商業地產改造為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利用企業廠房、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按程序調整控制性詳細規劃或臨時變更使用功能舉辦養老機構設施。出臺市涉及建筑物臨時變更使用功能舉辦養老機構的工作指引、民辦社會福利機構資助辦法。
視點
彭澎:目前尚難衡量去庫存任務輕重
廣州區域發展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專家顧問、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告訴記者,此前廣東省政府印發文件指出,廣州市應及時調整執行住房限購政策的行政區域范圍。不過其后,按照有關要求“一線城市將繼續實行嚴格的限購政策”。
對于《行動計劃》提及的去庫存任務,彭澎認為與廣州各區售樓進展有關,由于目前尚無權威數據分析全市整體去庫存情況,所以難以衡量3年消化180萬平方米的任務量的輕重。不過,增城、從化兩區目前還沒有限購,去庫存對于這兩區來說會相對輕松。
廣州區域發展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專家顧問(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陳炯 廣州市簡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丁力 省社會科學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韓志鵬 廣州市政協委員
林江 中大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
彭澎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省體改會副會長、市社科院研究員
丘海雄 中大珠三角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沈陽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王則楚 廣東省政府參事
楊魁 廣外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袁奇峰 中大教授、博導,著名城市規劃師
張志安 中大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周玉忠 北京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
鄭方輝 華工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府績效評價中心主任
統籌:記者 陳海生 采寫:記者 李應華 制圖:廖木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