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給居民健康帶來哪些影響?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京城幾家大醫院走訪調查時發現,急診輸液室、搶救室爆棚,呼吸科號源緊俏。但專家表示,霧霾所導致疾病目前還在潛伏醞釀當中,患者就診高峰或將在一周后出現。
雖然是周末的中午時分,但是中日友好醫院急診輸液室仍然人滿為患,輸液椅上座率百分之百、房間里輸液吊桿林立。可盡管這樣,還是坐不下紛至沓來的患者。輸液室里沒有空位,患者家屬們干脆將行軍床支在外面的樓道里。于是十幾張“臨時病床”沿著急診樓道的墻根排成一溜兒,病容憔悴的患者們躺在上面輸液。
在搶救室外也重復著同樣的景象:醫院用屏風將搶救室外的樓道截成一個臨時治療區域,并擺上搶救床、心電監護儀器等,5名重癥患者正在接受治療。據觀察,這些輸液、搶救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以突發心血管病、肺炎患者居多。
據調查,不僅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爆滿,朝陽醫院、兒童醫院、首兒所也存在同樣人滿為患的情況。但幾家醫院均表示,門急診量未來一周還會上升。“反應不會那么快。”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濤根據以往經驗作出判斷,“霧霾中有害物質造成的呼吸道不適等病癥從積累到致病,還需要一個過程。”
林江濤認為,持續的霧霾天氣對慢病患者危害最大,如慢性阻塞性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患者等老病號,他們在吸入重度污染的空氣后,氣道會受到不良刺激,引起支氣管收縮,可誘發、加重病情,甚至可導致疾病急性發作,其最明顯的癥狀是胸悶、憋氣,從而使醫院門診、急診就診病人數量明顯增加。
究竟霧霾與疾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因果關系?林江濤表示,我國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臨床研究,也沒有科學數字進行證明。不過,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已經立項,將開展氣象與流行病關系的監測和研究,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是參與研究的醫院之一。今后,他們將根據氣象學數據的變化,觀察、研究疾病發生與發展的變化規律。
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國外多年來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顆粒物的短期或長期暴露均會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健康效應。短期暴露可導致哮喘、急性支氣管發病率上升,長期暴露可帶來包括肺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等諸多遠期影響。在易感人群中,這種健康效應更加明顯。 (記者 趙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