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一名攝影記者戴著口罩在天安門廣場工作。特派記者 張由瓊 攝
開欄的話
昨日,2014年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將發揮“1+X”機制優勢,由南方日報攜手南方雜志、南方網、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農村報等集團旗下媒體,聯動出擊,圍繞兩會熱點焦點,多角度、全方位報道國計民生,為您奉上豐富多彩的盛會資訊。
連日來,霧霾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李克強總理稱其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從今天起,我們將關注“霧霾治理”,深入報道探討全社會如何“同呼吸、共努力”,消除“心肺之患”。敬請關注。
近年來,不時發生的霧霾籠罩,讓人們對環境治理的緊迫性更為關切。3月2日,在回答記者關于治理霧霾的問題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直言,空氣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問題,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氣質量。空氣污染治理是一個艱巨和持久的過程,希望藍天白云不是一個遙遠的夢。
今年“兩會”上,霧霾治理成為提及頻度最高的熱點之一。代表委員們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防治力度,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和法治手段,促進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形成合力,以實實在在的成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造福全體人民。
“霾”從何來
細顆粒物“撞上”不利天氣條件
去年前10月,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29.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控制細顆粒物污染是減少灰霾天氣的根本途徑
“霧霾等大氣污染問題肯定得解決,因為不僅對成人不好,對幼年兒童更不好。”80歲高齡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昨日在前往人民大會堂的路上被媒體團團圍住。記者們在關心他身體健康狀況的同時,也紛紛提問他對天氣狀況的看法。
霧霾等惡劣天氣所引發的健康問題,受到代表委員們的普遍關注。向“心肺之患”宣戰,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共同心聲。
霧霾從何而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霧霾問題的成因非常復雜,包括物理的、化學的、氣象的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綜合因素。總體而言,經濟的高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變大,而化石能源的消耗帶來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2010年以前,霧霾還僅僅是點上的現象,之后,霧霾現象日益加重,現在已經成為區域性問題了。”王如松補充說,我國進入汽車時代,在幾乎每個城市家庭都有小汽車的情況下,污染排放進一步加大,這也是誘發霧霾的重要原因。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環保廳副廳長陳敏的說法則更為具體。她說,霧霾的產生原因很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氣中存在大量的細顆粒物如PM2.5,尤其是二次細顆粒物中的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以及一次排放的炭黑等;二是不利的天氣條件。大氣污染是內因,不利天氣條件是外因,兩個不利因素的疊加容易形成灰霾天氣。控制細顆粒物污染是減少灰霾天氣的根本途徑。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2013年1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29.9天,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在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說,從相關政策出臺到治理污染取得實效,需要一定的時間段予以觀察,環境污染的治理并非立竿見影。
王筱虹分析,去年霧霾大面積爆發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節。去年冬天可謂暖冬,各地氣溫與往年同時間相比普遍較高,而溫度升高會促使地面空氣上升,污染物也會快速上升至空氣中。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城市高樓林立,城市內形成了“峽谷”,空氣中的顆粒物質不易擴散輸送出去,造成空氣中顆粒濃度在短時間內聚集增高。
“因此,市民可以發現,只要天氣連續幾天變暖,城市的空氣就開始變渾濁。而冷空氣一來,一方面冷風能將污染物吹散,另一方面因為溫度下降,能促成顆粒物下沉,隨之,天就會變藍,空氣就會變好。”王筱虹說。
“霾”的警示
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代表委員認為,治理霧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根本之道。推進轉型升級過程中會帶來一些短期的陣痛,但這樣的陣痛是值得的,堅持下去將會帶來更強的發展后勁
“今天的霧霾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與部分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考慮不夠周到有一定關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圣約翰爵士兒童弱視基金會會長馮丹藜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治理霧霾,需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長遠發展,周全考慮,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王如松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有兩個紅利因素:一個是人口紅利,一個是環境紅利。當區域的環境容量還沒有超載時,霧霾僅僅是局部性的、偶發性的;而當霧霾連續發生、影響面由一個點擴散至一個區域時,說明我們的環境容量超載了,環境紅利正在消失。
“霧霾是環境問題的一個縮影,環境的惡化不僅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王如松說。
在廣東,根據省政府的部署,從今年起省環保廳將在廣東環保公眾網公布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的空氣質量狀況。環保專家指出,各市空氣質量狀況的公布,必將形成強有力的倒逼機制,促進各地加大力度,加快改善空氣質量。
王筱虹認為,當前,我國在大氣污染物防治方面的技術水平與設備質量取得不小的成績,但是環境問題依然嚴重,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部分地區對污染防治的監管力度以及過程管理的精細化程度有待加強。
以廣東為例,省環境監測中心專家介紹,從來源來看,根據2013年12月廣東大氣超級站在線儀器加強觀測來源解析的結果,汽車尾氣、燃煤源、工業源是PM2.5的主要來源,貢獻分別為28%、21%和17%;其他站點和城市,不同污染源的貢獻率具體數值有所不同,“但是汽車尾氣、燃煤源、工業源在珠三角地區應該都是重點需要關注和控制的PM2.5來源,這三個來源都跟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陳敏認為,珠三角地區從地形上看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大氣污染物容易積累,不易擴散。
治理霧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根本之道。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注重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不再僅以GDP論英雄,而是通過加快經濟轉型來促進可持續發展。“雖然在推進轉型升級過程中會帶來一些短期的陣痛,但這樣的陣痛是值得的,堅持下去將會帶來更強的發展后勁,符合長遠利益。因此我們要堅定轉型升級的決心,克服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黨的十八大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明確要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這些給了我們環保工作者極大的鼓舞,增強了做好工作的信心。”陳敏說。
王筱虹說,目前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在環保技術設備投入與管理方面完成得比中小型民營企業要好。“設備、生產水平都已是世界一流,但是如果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企業管理者在環保責任的認識、管理的精細化水平上還有很大差距。”
眾說
治霾
“要立足國情、科學治理、分類指導,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PM2.5和PM10治理為突破口,抓住能源結構、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不斷推出遠近結合,有利于標本兼治、帶動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見實效,努力實現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逐步好轉,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
——2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
“治理霧霾必須依靠黨委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同時引入市場機制,發展生態物業管理產業,實施空氣污染全流程管控。”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從公民個人來說,要有社會責任感,積極轉變個人的生活方式,提倡綠色消費,參與對污染問題的監督,從我做起,少用點能源,在鼓勵綠色出行、少用空調、少用一次性用品等方面都需加以倡導,為防治空氣污染作出公民個人的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環保廳副廳長陳敏
如何治“霾”
A。生產生活習慣和環保觀念要“變”
中國文藝界知名人士、全國政協委員濮存昕昨日表示,改善環境更重要的是培養意識。騎自行車來參會的濮存昕稱,改善環境不能操之過急,“在發展過程中,保護環境能不能與其處于平等地位,甚至更重要”,這個問題需要思考。
“現在我們一提到環境管理,大家就理解為治理污染,但事實上,污染物的出現只是環境污染整個過程的末端,不干預污染產生的過程,不從源頭開始治理,霧霾問題就會隨時反彈,難以徹底解決。”王如松認為,環境出現問題,表面上看是污染問題,但背后反映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以及環境保護觀念的問題。
王如松說,霧霾現象日益加重,或是政府在產業規劃上出了問題,或是社會的消費觀存在問題,因為各方關系不協調,導致環境功能結構發生變化,最終引發污染。“以環保部門的工作為例,如果說一個地方出現空氣污染,他們會去找當地的工廠,然后看看是不是污染排放超標了。但事實上,即使工廠排污達標,如果單位土地空間內集中了大量的能耗大戶,其正常廢氣排放同樣會超出環境容量,污染也不可避免。”他說,類似這樣的情況,單靠末端治理就很難解決問題。
B。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解決體制機制問題
“需要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李明蓉說,環境問題需要綜合治理,只是單方面的治理是沒有用的,不僅需要區域協調、聯防聯治,還需要各行各業從體制上、技術上等各個方面加強協調。
能否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王筱虹說,從政府監管層面來看,中央雖然已經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但是各地在制定相應政策時,都難免加入自己的理解以及利益考慮。比如,環境問題抓嚴了,會不會造成企業外遷,以至于影響地區的經濟發展。此外,政府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嚴也是導致環境質量改善緩慢的原因之一,這些都是需要大力改進的工作。
C。科技治霾+新能源利用“齊頭并進”
推進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對治理大氣污染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東核電集團董事長賀禹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能源領域最核心的防治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高天然氣的使用量,大力發展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國際公認核電對治理大氣污染的效果明顯。與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相比,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核電具有明顯的優勢。”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業局森林保護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忠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快新能源發展和科技治霾相當重要,“現在新能源應該下大力氣發展。還要減少污染源、減少尾氣排放,現在車排出的尾氣占到大氣污染物的25%。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不單是靠政府。”
另外,楊忠岐還強調了“科技治霾”的重要性。他說,用物理、化學措施來改善空氣質量也是不錯的方法,“PM2.5中有不少有毒物質,可以嘗試用科技手段中和一下。比如,可以借鑒夏天穿堂風的原理,建造林帶,形成一個生物穿堂風,或用工程方法人工造風。”
D。環境資源人口狀況報告應提交全國人大會議
“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工作成敗的衡量指標,這有利于增強人民對政府工作的信任。”前日,全國人大代表朱列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為提升環保部門工作的時效性,全國人大應加大對環保工作的監督力度,環保部應當每年在全國兩會上報告工作并接受代表投票評價。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梅興保昨日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說,現在除了政府工作報告,只有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會提交給全國人大會議討論,但環境資源人口狀況也非常重要,應該像發改委和財政部的報告一樣向大會提交。
上周已經來過北京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賀優琳代表說,當時到北京后嗓子明顯不舒服。“治理環境問題根本之道在于加快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保部門應當承擔好監管與執法責任。”他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組建巡視組對全國開展環境監督檢查巡視,將涉嫌失職瀆職責任人交其上一級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特派記者辛均慶 楊磊 趙楊 吳哲 周豫 李強 后方聯動記者 謝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