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涼和溫熱,是食療時選擇食物的重要依據。夏天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干舌燥、頭暈、惡心、心情煩躁,這是因為夏天溫度高、濕度大,熱邪、濕邪容易侵犯人體。在這樣的天氣里,人應該吃寒涼的食物,少吃溫熱的食物,以祛除暑氣。比如吃西瓜,就可以防暑降溫。但如果大熱天非要吃羊肉,那就會越吃越燥,身體各種不舒服的毛病都出來了。
秋冬季節正好相反。秋冬天氣寒涼,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受到寒邪而生病。因為這個原因,在秋冬季節里,人應該多吃溫熱的食物,少吃寒涼的食物。可以多吃燉肉、大棗、辣椒一類的食物,增加身體抵抗寒冷的能力。如果非要反其道行之,大冷天的吃冰鎮西瓜,那多半會拉肚子。
不過,秋冬要多吃溫熱的食物,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食物的溫、熱、寒、涼好比我們用來調整人體溫度的“空調”,要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和個人體質的不同隨時調整。如剛剛進入秋天的時候,天氣還比較炎熱,氣溫接近夏天,此時不能著急吃溫熱的食物,而要像夏天一樣多吃一些寒涼的食物。再比如,到了冬天的時候,人們喜歡多吃辛辣、肥膩的食物,但很多人家室內溫度比室外高,結果反倒上火了。這時候也不能再吃溫熱的食物了,而是要視身體的接受程度,適當吃一些偏寒涼的食物來清熱祛火。
秋冬進補,除了要多吃補陰的食物以外,還要注意天氣環境和自身體質的變化,在寒冷的環境里多吃性熱、性溫、性平的食物,在溫熱的環境里適當吃一些性寒、性涼的食物。
溫熱的食物,典型的有牛肉、羊肉、辣椒、韭菜、生姜、荔枝、桂圓、木瓜、核桃、紅糖、人參、肉桂等。在寒冷的天氣里,為了祛除寒氣,可以適當多吃這類食物。
寒涼的食物,典型的有鴨肉、番茄、菠菜、冬瓜、黃瓜、苦瓜、西瓜、梨、橙子、香蕉、柚子、菊花、沙參等。在氣溫或者室內溫度較高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吃一些寒涼的食物,只要不貪吃,食用后沒有明顯不適,適當吃一些也沒有關系(女子在經期、孕期、哺乳期除外)。如果生活環境非常寒冷(如北方秋冬交替、沒有暖氣的時候),對于畏寒怕冷的人來說,這類食物就應該少吃或者不吃了。
有一個雖然不是很準確,但是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以區分性涼和性溫的食物。一般來說,性寒涼的食物水分較多,吃到肚子里有冰涼的感覺;性溫熱的食物,口味辛辣、甘甜的較多,吃到肚子里有暖暖的感覺。如果有人脾胃怕涼,冬天沒蓋好被子就容易大便稀溏,那么他吃了寒涼的食物,多半會感到腹部不舒服;吃了溫熱的食物,則會感到暖和舒適。另外,食物的溫度也和寒涼有一點點關系。盛夏吃的食物溫度要稍低一些,避免吃滾燙的食物;寒冬吃的食物溫度要稍高一些,不要吃冷食。夏天吃涼菜很解暑,到了冬天,涼菜就要適當少吃一些了。相反,熱騰騰的燉煮菜則非常適合在冬天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