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確肺癌類型,建議6種標志物聯合查
全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肺癌已代替肝癌,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8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治療的最佳機會,因此目前我國肺癌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但如果能早期發現肺癌并對肺癌類別進行鑒別診斷,在病灶未擴散轉移前接受規范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專家指出,胸部CT加腫瘤標志物更好地結合使用,可發現更多的早期肺癌,尤其是影像學手段較難發現的小細胞肺癌,在未明確肺癌類型時,建議6種標志物聯合查。
肺癌:被“氣”出來的腫瘤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肺癌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指出,肺癌可以說是被“氣”出來的腫瘤,包括工業污染、汽車尾氣、建筑揚塵在內的大氣污染,煙草煙霧、廚房油煙、房屋裝修材料污染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以及“心理污染”,也就是不良情緒,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
西班牙巴塞羅那臨床醫院生化實驗室癌癥研究中心主任Rafael Molina Porto博士表示,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和吸煙密切相關,癌細胞比非小細胞肺癌增長得更快,惡性程度更高,診斷時多數已經發生轉移。
新型腫瘤標志物來幫忙
支修益建議,50歲以上、吸煙超過20年的人群,應定期接受肺癌篩查。美國研究顯示,通過胸部CT發現早期肺癌,可降低22%的死亡率。然而,CT發現的大多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不通過氣管鏡、活檢卻難以發現,因此臨床少見早期小細胞肺癌患者。他指出,胸部CT加腫瘤標志物結合使用,可以發現更多的早期小細胞肺癌。
目前國內廣泛應用的肺癌血液腫瘤標志物包括CEA、SCC、NSE、CA15-3、CYFRA21-1等。Rafael
Molina Porto介紹,目前有一種新型血液腫瘤標志物ProGRP,和其他指標相比對小細胞肺癌有更好的特異性,在其任職的醫院,當病人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難、肺部腫塊等可疑癥狀時,都會對其進行這幾項指標的檢測,評估肺癌風險。當ProGRP高于150時,提示極有可能是小細胞肺癌或神經內分泌瘤,假如ProGRP沒有升高,和其他腫瘤標志物搭配,可以確定其他組織學形態的肺癌。以往各腫瘤標志物中主要依賴NSE來檢測小細胞肺癌,但敏感度只有60%,而Pro-GRP對小細胞肺癌有將近80%的敏感度,而與其他指標一起檢測時,敏感性更高。
建議6種標志物聯合查
支修益介紹,肺癌確診還是要依靠病理學診斷,這一金標準不可替代,但腫瘤標志物已是成熟技術,作為診斷、治療、隨訪的方法,已是常規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對應小細胞肺癌的新型腫瘤標志物,但支修益強調,并不是用單一的腫瘤標志物進行肺癌診斷,“今年出臺的肺癌診療規范中,在未明確是小細胞肺癌還是非小細胞肺癌時,推薦6種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介紹,腫瘤標志物是體內本已存在的物質,在出現腫瘤時會上升得很快,但是可能幾種不同腫瘤會引起同一腫瘤標志物上升,因此臨床上常常要使用成套腫瘤標志物檢測,發現其中有無幾個標志物同時升高的,為臨床診斷提供更精準的幫助。(記者伍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