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高、濕度大是惠州近日的天氣特征。而大氣溫度高于32℃、濕度大于60%恰是容易發生中暑的兩個條件。
在室溫較高而沒有空調時,肥胖、營養不良、年老體弱、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發生中暑;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疾病更可使中暑發生率增加10倍。
中暑有哪些表現?
中暑可以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ㄓ纸小叭丈洳 保┤N。
熱痙攣出現在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和飲用液體后,癥狀包括頭痛、頭暈和肢體、腹肌痙攣等。
熱衰竭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病患者,癥狀包括多汗、疲乏、無力、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肌肉痙攣,心率明顯增快、血壓降低或昏厥等。
熱射病多發生于從事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的青壯年,以及居住擁擠和通風不良的城市年老體衰人群,癥狀為40℃以上的高熱與神志障礙,腦、肝、腎、心臟等器官會受損。
中暑是怎樣造成的?
中暑是在暑熱天氣、濕度大、無風的環境中,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而出現相關臨床表現的疾病,它的病因包括環境溫度過高、產熱增加、散熱障礙、汗腺功能障礙等。換言之,產熱過多的運動青年、散熱不足的肥胖者都很容易中暑。
重體力勞動、發熱疾病、甲亢和使用苯丙胺等藥物均可以使產熱增加。人體劇烈運動產熱量相比靜息狀態時可以增加20倍,占人體總產熱量的90%。這也是高溫下不宜進行劇烈運動的原因。
怎樣預防中暑?
為了預防中暑,炎熱天氣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特別是11時至15時應盡量避免在太陽下活動。要注意穿寬松、淺色、透氣的衣服。在陽光下活動時,應戴寬邊遮陽帽,使用防曬霜。
年老體弱者、慢性病患者、坐月子的婦女要改善居住環境,避免室內過熱、擁擠和通風不良。
盡量避免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如在該環境中工作應注意遮陽防曬,并多飲用較淡的含鉀、鎂和鈣鹽的防暑飲料。
中暑患者在恢復后的幾周內,要避免在陽光下劇烈活動。
中暑后怎樣治療?
“快速降溫”是中暑治療的基礎。在中暑后“黃金半小時”內的降溫情況決定了患者可能的康復情況。熱射病的病死率為20%—70%,50歲以上患者高達80%。而如果在發病后30分鐘內能將直腸內溫度降到40℃以下,則通常不會發生死亡。
降溫的第一步是體外降溫。將患者搬到低溫、通風良好的環境下,脫去衣服并進行皮膚肌肉按摩,促進散熱。如果患者沒有虛脫,可以將身體盡可能多地浸在1.7℃—14℃的冷水中,只露出腦袋,不停攪動水,確保皮膚表面有冷水,并在頭頂部周圍放置用濕毛巾包裹的冰塊。如果患者虛脫,可以用15℃冷水反復擦拭皮膚。體溫降到39℃時,可停止降溫。
如果體外降溫無效,可以用冰鹽水灌洗胃腸等方式進行體內降溫;熱射病患者,還可采用藥物降溫。劉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