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人性格的天生傾向會與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比如,愛哭的幼兒,就更容易處在一種焦躁不安的環境中。因為,他哭鬧時很難安撫,父母可能會不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所以,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不僅是青少年的事,成年人也一樣需要。
記者:在哪些情緒下,人最容易產生沖動,無法理智地控制住自己,做出極端之舉?
陳祉妍:一種是攻擊類的行為容易激起別人的憤怒,例如兩人打架、對罵,是屬于雙方相互攻擊。另一種是對對方自尊的傷害,例如忽視別人的存在、看不起別人。這兩者也有重疊,比如辱罵、諷刺就是兩者兼而有之。人與人之間的情緒互動,非常復雜,不見得完全是由眼前對方的做法決定的。人的心理很健康時,對外界的看法與現實是吻合的。患有輕度到中度的心理疾病時,他的感受會與現實有偏差,但有時自己會反思,可以調整一些偏差。偏見幾乎人人都會有,但健康人是可以自我調整的。而心理問題非常嚴重的,很可能會堅定地認為別人就是對自己不好,無論你做什么,都會讓他反感、憤怒。
記者:無論學生還是成年人,在學業、就業、婚戀等問題上總會遇到壓力和各種不如意,甚至是打擊,我們應該怎樣平復自己的壞情緒?
陳祉妍:人需要學會表達憤怒。憤怒,在心理學上是一種適應性情緒。它在某些情況下,能給人一種改變現實的力量。健康人對憤怒的合理表達有時體現為一種期望。比如夫婦倆吵架,有時能解決問題,因為通過表達,讓對方理解彼此所想所需。但是,如果過度壓抑不滿和憤怒,要么自己會生病,要么就是蓄積久了,爆發得過于激烈。而激烈的憤怒情緒并不利于別人接受,也不會給局面帶來好轉。
心理上也存在“病毒”,但如果能及時意識到,就能在好的書籍指導下完成心理自助,并得到改善。現在,國際上有一種潮流,就是把心理專業的自我調節方法變成網絡程序,供大家及時完成自我疏導。當然,太嚴重的心理問題就需要專家的治療了。
記者:看到您去年與人合作的文章《青少年的睡眠質量與負性生活事件、人格的關系》,睡眠會對行為有那么大影響嗎?
陳祉妍:不能忽略生理狀態對我們的影響。睡眠對情緒的影響是有很充分的研究證據。比如,睡眠不好,認知能力就會下降;睡眠欠缺,心情就會煩躁、低落。人在情緒不穩定,認知下降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出現不良行為。
記者:我們知道,主觀抑郁、焦慮,與抑郁癥和焦慮癥等疾病還是有較大區別的。那么當主觀感覺抑郁、糾結的時候,就應該想辦法調整嗎?有哪些比較有效的自我調節法呢?
陳祉妍:主觀上有不良感受就應該盡早尋求幫助。但很多人容易把去看心理醫生,界定為“我有病”,而產生各種顧慮。事實上,能主動去尋求心理干預,正說明你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改善自己生活質量的愿望。當子女教育讓人頭疼,或者在求職、戀愛上不順利時,人們都可以去找心理醫生談一談。主動讀一些比較好的心理輔導類的書,是自我調節的有效辦法,我們在講課時也經常會推薦好書給學生。(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