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流行語“爸爸去哪兒”,來自一檔眾所周知的電視節目。撇開節目的娛樂性不談,這個設問本身確實反映出當今社會親子關系中的一種緊張。當爹當媽的人,都在職場打拼,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這種狀況,在孩子而言,是缺少父母陪伴的失落;在父母而言,也是遺憾和愧疚。
如果把這個設問反過來提——“孩子去哪兒”——我想這應該是家長們湊在一起就會探討的話題,盡管他們工作很忙、陪孩子的時間也很有限。
“孩子去哪兒”,一種是指向將來,孩子將來去哪兒?特別是去哪兒受教育。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類似這樣的“宣言”,將來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國,到美國、到歐洲、到澳大利亞去讀大學甚至念高中;另一種是指向現在,孩子去哪兒玩?這和二三十年前不太一樣,那時候的父母似乎不太能顧得上這種問題,學校里的同學、鄰居的小伙伴,放學后一起到處跑跑玩玩,很放心;但現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難有這種“自由”的待遇,一是城市環境比從前復雜太多,僅僅馬路上的車流就夠家長擔心的了,二是在“倒金字塔”結構里,孩子確實顯得更“金貴”,家長們為了安全考慮,幾乎都不敢撒手。
客觀而言,這兩種“孩子去哪兒”,是個既相互矛盾,又有內在一致性的問題。
先說矛盾。現在,孩子小的時候,去哪里家長都不太放心;那么,將來準備送去國外念書,且不說國外的教育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就孩子的未來,單就獨立生活的能力而言,就需要打一個問號。
要解決這個矛盾,家長得過自己心里那道關。我們一個同事,今年春節給6歲的兒子買了一張飛機票,讓他提前飛回湖南老家過年,自己送到機場,到達后也有人來接。看起來這個過程也不算太冒險,但是他把事情發在微信朋友圈里之后,贏來了滿屏點贊,被大家視為“壯舉”。大家都自認為很難做到,也都覺得他做得好。敢于放手那么一次兩次,讓孩子感覺到家長的信任,對培養獨立性肯定是有幫助的。
再說內在一致性,這里面的問題似乎隱藏得更深。因為不管將來去哪兒,還是現在去哪兒,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長對孩子人生的一種安排,有時候甚至是一種指令。
將來送他(她)去美國念書吧,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她)進入最好的重點學校,應該讓孩子學鋼琴、學畫畫……或者是放學后別出去就在家做作業,少和某某同學玩因為他們家是進城務工的……如此種種,家長們的安排和指令,對應的是作為成年人對一些問題的判斷。有沒有道理呢?有的有道理,有的是歪道理。但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孩子對大人提供的判斷慢慢習慣的同時,自己的獨立思考也逐漸萎縮了。
所以,孩子去哪兒?還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在成長中摸索。為了讓孩子將來成為自己的主人翁,家長們應該克制一下自己,少做孩子的主人翁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