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的公信力一直備受質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本沒有提及高考加分的內容,但是在征求意見中,許多人建議規范甚至取消高考加分政策,以便減少“以權謀分”的腐敗現象。來自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高考加分政策已和擇校費、大學高學費一起,成為公眾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議讓高考重新“裸”起來。筆者認為,“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雖有因噎廢食之嫌,但是反對高考加分的洶涌的民意,表達了公眾對高考加分政策變形走樣的擔憂。
31省份高考加分大瘦身,特別是體育、奧賽等傳統高考加分項目紛紛縮減項目及降低分值,契合了民意期待,受到公眾歡迎不難理解。但是部分省份將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列入加分項目,也引起了公眾質疑。雖說將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列入加分項目,有利于弘揚道德正能量,但是,見義勇為如何認定,普通的好人好事算不算,事先策劃的“英雄救美”算不算,這些問題都不容回避。特別是思想品德加分如何確認,如何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加分會不會代替體育特長成為新的加分腐敗重災區等問題,都是應該慎重考慮的問題。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為了引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項目儼然成了官員、富人與教師子女的專利。只要有錢有關系,從未參加過航模類比賽,根本不會武術套路,缺乏體育特長的同學,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在加分考生的擠兌下,就連高考“裸分”狀元也落選名牌大學。本該公正科學地考查學生特長素質的高考加分政策儼然成了權力尋租的道具。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僅失去公正要義,教育功能也被異化。對此,有網友調侃說:“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權。”在執行過程中被歪曲的加分政策對高考公信力的損害可想而知。
應該說,“從高分到低分錄取”的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分數論英雄并非教育的本意。但是高考加分政策執行太隨意,讓教育公平很受傷。對此,我們既不能因為高考加分衍生的腐敗問題,就全盤否定高考加分政策。也不能一味責怪公眾走不出應試教育的誤區。
盡管當前高考招生體制已經掣肘了素質教育與不拘一格選才觀,但是,“從高分到低分錄取”仍然是公眾普遍認可的公平競爭規則。這種“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誤傷一些偏才、怪才,但是我們不能奢望權力階層主動放棄既得利益。事實告訴我們: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權力尋租的空間越小。如果高考加分項目太多,而相關制度建設沒有同步跟進,高考加分政策可能成為權力尋租的溫床。
即便目前不宜取消所有的加分項目,至少要嚴格高考加分程序。一方面要反思以分數論英雄的高考體制的弊端,循序漸進放開高校自主招生權利,讓更多素質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在吸收廣大師生、家長、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各種高考加分政策進行全面清理、規范,制定科學全面的人才評價標準。避免地方各自為政、隨意加分。比如,山東省取消全部省級加分項目,體現了地方的權力避嫌意識。
從根本上講,“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體現”,不管是體育、奧數加分項目,還是思想品德與見義勇為加分項目,都要把加分程序放到陽光下暴曬,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與民意評判,而不能閉門加分,讓高考加分成為權力尋租場。葉祝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