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瘋傳一份禁食名單,涉及多個嬰幼兒食品,據稱可致兒童性早熟,引起了眾多家長擔憂。記者調查發現,這份禁食名單最早來源于兒研所的一份診斷書,出自一位專治兒童性早熟的醫生之手,本意是方便一些性早熟患兒進行必要忌口。(8月18日《北京青年報》)
與一些來歷不明、科學性不強的養生網帖相比,這份禁食名單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它是根據數千個臨床病例總結而成,因此很有參考價值。在兒童性早熟呈多發趨勢、食品安全屢出問題等影響下,名單勢必能引發家長們的共鳴,熱傳在所難免,相信會有家長照單行事,給小孩一個嚴格的忌口。
怎樣對待這份名單,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個問題。不在乎當然不行,太在乎也不妥,分寸拿捏得好,才能讓兒童盡享世間之食,獲得成長所需的營養,又不至于被食品所傷,患上性早熟、營養失調、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
應看到,這份名單是針對患兒出籠的,屬食療或輔助性治療手段,是否普適于正常兒童,則存在疑問。對于性早熟患兒而言,正常食品也可能不利于病情轉歸,忌口嚴格可以理解。若正常兒童也像患兒一樣忌口,甚至泛化到其它食品,則可能導致可選食品種類不足,影響生長發育。
但同時,名單所揭示的問題更不能忽視。當前,兒童概念性食品不少,營養腦神經、提高免疫力、增強腸道抵抗力等廣告詞屢見不鮮。但對潛在的風險,商家不會告知,而兒童長期食用一種哪怕經過監管的食品,也可能會長期累積某種物質導致問題。
可見,家長們在挑選食品時,不能被廣告語迷惑,還須兼顧多樣化。而對監管者而言,將食品不確定的遠期隱患納入監管視野,督促商家進行完整的風險提示等,在許多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
對于這份名單,更重要的是要跳出名單局限看問題。須知,可致性早熟的決非只有名單上的食品,食品危害也決非性早熟一項,若孤立地看這個名單,兒童食品安全將防不勝防。以更高視野看待名單,就是要看到問題的根源在于,不安全的食品多來自于對食品的加工,多出于追求精細與單一營養等目的,返璞歸真則成為抵御風險的一個選擇,因此不如常食粗茶淡飯,適度“賤養”兒女,兒童食品可能反而更有營養,也更有安全保障。(羅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