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繼12、27等數字中學改制成外國語學校后,記者近日獲悉廣州另一所數字中學——廣州市第21中學又將被合并成外國語學校。消息一出,引起該校不少校友以及退休校長的反對,他們認為,改名意味著這間擁有59年歷史的中學將名存實亡,而且還會影響周邊學生升學。
對此,越秀區教育局方面回應,目前確實在計劃兩校合并事宜,合并后將較大提高該校師資、學位等教育資源,對學生無疑是“福音”,至于校名問題目前還在商議。
報道還引用了本人的觀點,“如今外國語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以自主招生取代了原來數字中學電腦派位的方式,無疑有失公平”。對此,我的態度是鮮明的:公辦學校以提供均衡的教育為己任,沒有理由用納稅人的錢去為出國的學生支付額外的費用!
外國語學校既然如專家所言,“中國在基礎教育方面一直投入了大量資金,外國語學校出現后這種投入比以前更大了”、“這無疑是我們花錢把人培養好,讓其他國家來幫我們消費人才,這是多么大的損失”,那么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其交給民辦學校去辦。
公辦學校服務于相關地區,由相關一級財政支持,為當地提供均衡的義務教育服務和公平的高中教育服務。顯然,要想把它改變成為專門培養外語人才的學校,絕不是教育部門一家說了算,而必須要問過納稅人同意與否。
就像當年職業教育要發展,規定60%高中應該辦成職業高中一樣,是經過人大常委會同意的!后來根據市民的要求,普通高中的比例才經過人大常委會審議重新放寬的。外國語學校并非高中的職業教育那么簡單,還包括小學初中的義務教育階段,而且高考改革擬降低外語在高考成績中的比例,因此,公辦學校變身外國語學校,更應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
教育部門稱,合并后“將較大提高該校師資、學位等教育資源,對學生無疑是‘福音’”。難道不合并為外國語學校,就不能“提高該校師資、學位等教育資源”了嗎?莫非教育經費和教師資源非要跟著外國語學校轉?
其實,公眾對教育部門的期待,絕非讓其壟斷優質教育資源,去辦所謂特色學校,而是要求其為學生提供均衡的、公平的教育,并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倘若為了特色而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那么與公眾的期待無疑是背道而馳的。(王則楚 作者是廣東省政府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