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豪華學生寢室的效果圖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房間面積45平方米,帶有花園陽臺,衛生間更寬敞,配有馬桶。還配有寬帶、空調、固定電話,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新學生宿舍的樣板間效果圖,在微博甫一亮相即遭網友瘋轉。
從評論跟帖來看,圍繞“最豪華寢室”的看法有兩個焦點。一是,大學生群體對此話題有天然的敏銳嗅覺,他們的態度大體一致——驚羨吁求。二是,年長者以吐槽為主,因為基于刻板形象,他們認為大學生活就該過得“苦”一點,這樣的寢室過于奢華,實在不適合讓學生居住。事實上,大學生們的住宿條件各不相同,羨慕或者驚奇,這個倒無可厚非——過過嘴癮,有什么關系?但是那些強烈譴責豪華宿舍的言論,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思想的刻板和僵化。
大家覺得最不應該出現在學生宿舍的“奢侈品”應該是空調吧?這其實也得因時因地而論。首先應該申明的是,這個宿舍是武漢某高校的宿舍。武漢是什么城市?全國有名的“火爐城”,沒有空調,夏天能熬過去?筆者十五年前去武漢某高校看望同學時,她們的每個宿舍里基本都有電扇,有些宿舍則安裝了空調。所以,上述所謂豪華宿舍里配備的用品,只不過是基本用品,就像蘭州或者更多北方高校宿舍里的暖氣一樣。在很多北方城市,冬天沒有暖氣過不下去;但在武漢這樣的火爐城市,夏天沒有空調何嘗不是如此?那些在論壇上用著教條和挑剔的語氣教育大學生應該“住得艱苦一點兒”的網友們,可否設身處地想一想——你自己租來的房子里都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家用電器,何況大學生也都是成年人啊,他們就沒有權利享用這些基本設備了么?
再從另一個方面說,如果是為了保持艱苦樸素的傳統而刻意保持以前“六人住一起,睡著鐵板床,分著上下鋪”的住宿條件,這其實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不大。因為,住宿條件只是一個客觀環境,我們該關注的是大學生生活的培養內容。一個擠爆了的寢室和一個豪華寢室,與真正意義上的吃苦教育并沒有直接關系。大學吃苦教育的判斷標準該是,是否真正有益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獨立。換句話說,即便你讓16個學生擠一個寢室,若不讓他們在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上吃點苦,四年一過,還是會有人做出把衣服寄回家洗的事來。
更何況就目前而言,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特別是在科研方面的力度很大,很多高校的教學樓、實驗室、操場、教學設備等都煥然一新,甚至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同類高校水平。但大學宿舍建設卻一直遲緩不前,大部分宿舍生活環境仍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差不大,生活用具不配套成為普遍現象。當前,即使在很多普通家庭,空調、熱水器、獨立衛生間等都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不再是難以接觸的奢侈品,給學生宿舍配備必要的生活用具,只是恢復到當前社會正常生活水平而已。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是必要的,在社會上營造出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氛圍何樂而不為,即使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好一點的生活環境也無可厚非。
所以,我們每每在議論中國的教育制度如何如何的時候,麻煩先找到重點環節。老是深究著大學生宿舍這些細枝末節有什么意思?無非是博博眼球而已,這樣的新聞,不瘋轉、不跟帖也罷。(李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