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青年師生問道躬行
一連好幾個春節,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青年教師盧國華都是在山東各地鄉村度過。
在這所學院,“把課堂搬到田野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已不再僅僅是一句響亮的口號。
創新立體化傳播,讓鄉村文化不再沉默
進入10月,又逢濟南市萊蕪區房干村的旅游黃金月,村支部書記韓汝水如同剛加了力的陀螺,忙成一團風。他每天上午都習慣性地到村史館轉一圈,看看館內游客的情況。
“以前,來參觀的游客能在這里看20分鐘就不錯了,自從有了專業解說員,游客們現在沒有1個小時是出不來的。”韓汝水笑言。
作為全市重點建設的村史館,曾一度遭遇“人才荒”的尷尬。“特別是場館解說、口述影像制作、新媒體傳播人才,鎮上也為我們館配備了解說員,但是一個人負責幾個館,無法滿足散客和小團隊的解說需求。”韓汝水回憶。
帶來改變的正是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的師生。他們發揮專業優勢,不僅為這里打造了一支志愿解說隊伍,還利用新媒體,為解說好的語音作品制作二維碼,供游客隨來隨聽,隨聽隨走。
不僅如此,盧國華帶領學生為村史館提供了近40名村民的口述影像紀錄片,還通過VR等新技術,結合智慧旅游,為村里建起“數字博物館”,做專題網站,撰寫房干村史、圖像志等,幫助房干村建起立體化文化傳播體系。
2016年,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提出以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核心,關注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在服務農村經濟產業發展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路,得到萊蕪市(現濟南市萊蕪區)政府的支持。雙方簽訂合作協議,選擇房干村和“一線五村”(齊長城沿線五個村,包括逯家嶺、臥云鋪、上法山、中法山和下法山五村)為試點,進行鄉村文化調研。
調研中,更多沉重的事實擺在年輕師生們面前:伴隨一些傳統村落的凋敝甚至自然消亡,對村民生活有重大意義的節日民俗、祭祀禮儀正面臨失傳,很多鄉村的村史幾乎一片空白。
“我們先后安排了近20名教師,帶領近百名同學全面深入鄉村。”該校文化傳播學院院長劉紹芹介紹,文化傳播學院最終擬定了以“八個一工程”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傳播實踐服務,即通過“一書、一圖、一影、一音、一展、一網、一號、一庫”等項目建設,幫助村莊建立立體化文化傳播體系。
近4年來,文化傳播學院師生通過“齊魯文脈”等自建微信公眾號,發表融媒文稿上百篇,創作文化紀錄片100余部,將萊蕪中元節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力擴大了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深耕新文科建設,打造實踐平臺
由于歷史原因,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下設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漢語言文學三個專業,專業壁壘長期存在,隔閡明顯,不利于人才培養和學科長久發展。
學院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面向社會需求,整合三個專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融媒傳播人才,由此在全國范圍內較早遵循并踐行新文科的交叉、協同、融合發展的建設理念。
這一人才培養的“山青模式”很快得到認可,2021年,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雙雙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立項。
大學校園內的新文科建設不僅使校園外的鄉村文化“立體化”傳播成為可能,而且同“中國地域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實踐平臺相互促進。
該中心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形成鄉村振興研究、地域文化與傳播研究、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科研方向,積極開展服務于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地域文化傳播研究和社會調查。
3年前,盧國華入職文化傳播學院,成為中國地域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員。入職手續剛剛辦好,他就帶領團隊一頭扎進了萊蕪農村。
兩年,4個寒暑假,90多個周末,盧國華和他的“蚯蚓 田野”工作室成員們走街串巷,訪談考查,拍攝村情村貌圖集上千張,采集村民個人口述影像素材數百G,創作完成紀錄片《房干年俗——請家堂》《黑龍潭——龍王廟會》《村民大會》等影像片12部,收集具有珍貴價值的原始文化數據材料一大批。
36歲的逯艷博士也有自己的工作室,名為“格格有貓”,在地域文化傳播與研究過程中,她將工作室特色定位為“新媒體+地域文化”。短視頻中的傳統戲曲萊蕪梆子,漂亮動圖中的地方美食,還有原創音樂傳達出的對非遺技藝傳承人的尊敬……
“基于應用視角的鄉村文化調研與傳播實踐,倒逼和促進了學科、專業融合發展,不僅提升了教師科研和教學水平,增強了應用型文化傳媒人才培養成效,更是一堂生動的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課,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了解基層、理解基層、扎根基層。”該校文化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連峰說。
言傳身教 培育復合型人才成果初顯
一個好平臺會帶出一群好老師,而一個好老師又會影響一批好學生。目前,該校文化傳播學院擁有20多個教師工作室,老師們言傳身教,學生們進步明顯。
單就地域文化傳播研究層面,該學院學生公開發表論文近10篇,獲批省級以上大創項目20余項,20多支鄉村文化調研傳播社會實踐團隊獲得校級和省級表彰。
跟著盧老師一起去調研的學生們慢慢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盧國華將學生最初參與鄉村文化調研時的狀態形象地稱為“既嫌棄又被嫌棄”,面對老人端來的最好的待客糖水,一些學生撇嘴嫌棄。慢慢地,隨著調查深入,學生們常常被老人充滿歷史感的講述感動至落淚。
“原來,這些樸實的村民身上,有那么多值得我們敬畏的東西,比如責任、擔當、奉獻、勤勞,他們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以前,我們都覺得這些詞兒很空渺,看不見摸不著。”在“蚯蚓 田野”工作室待了3年的老成員、2016級的黃威龍說出了同學們的心聲。
播音專業的陶婧澤已在多個村史館、黨史館擔任志愿解說員,講解過程中,她不止一次地被革命志士的光輝事跡所打動。在她看來,這份實踐項目的意義在于“能夠借聲音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
每年3-4次下鄉文化調研,與漁民同吃同住,3個專業同學共同完成影像作品……回首大學4年,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吳婧雅坦言,正是這些實踐項目讓自己飛速成長,也成為一個“夢開始的地方”:“之前,從來沒想象過一個小小的村落居然包含這么多文化。畢業后,我開始有意識地到世界各地接觸更多風土人情。”
吳婧雅的創業項目也由此逐漸醞釀成型。如今,畢業一年的她開了一家以“玩起來的非遺”為主營項目的公司,借助新媒體技術向更多人展示非遺文化,并利用母校設備和技術進行創業孵化。
聚焦新文科,瞄準應用型,山青院探索的步伐不會止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書明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蔣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