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大朗水霖學校初中部要求班主任填表上報“班上最應該被開除學生”名單,如果期末期間再“犯事”,就會被開除。校方回應稱,學校要求班主任上報的是差生名單,以便學校安排老師“一對一”輔導。(1月2日《南方都市報》)
功利教育背景下,一些類似發燒的胡言亂語就會頻頻出現。
特有的教學模式下,每年都會弄出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被媒體爆炒,被輿論聚焦。這一次,廣東東莞大朗水霖學校初中部“被開除預備生事件”,讓人匪夷所思。盡管學校巧言令色說是要把這些學生列為“幫扶對象”,但明眼人一推敲就明白了,這只是個借口而已。據當地媒體報道,這個學校以嚴厲著稱,開除的學生比例很高。沒見他們是如何幫扶的,倒是被開除的學生不少,幾乎每年都有,似乎是有名額、有指標的。年關一到,又在策劃把倒霉蛋驅逐出校園,不料被調皮的孩子捅到了網上,成了眾矢之的。
現在學生難管,這是有社會共識的,是一個社會病。近年來發生在校園內的是非事屢見報端,學校的校長、老師也承擔了學習之外巨大的管理壓力、精神壓力。一出事,校長、老師都要跟著吃鍋烙,被革職、被停止工作,有的被迫離開了原打算站一輩子的講臺。導致校園環境不好的,是來自方方面面的因素,要靠社會各方面力量齊抓共管,起碼跟當地派出所也有直接關系,不能把責任全推給學校。
學校作為直接教育學生的機構,不能為規避責任一推六二五,不能凡事以“開除”二字說話。學生進了校園,學校就有責任把學生教育好。教育分兩個層面,一是學習成績,二是思想品德。學校和學生、家長之間,不應該是買賣關系,不是你交錢我售貨那么簡單。社會分工的“人師”角色,從孔子時代就被道德定義了,不管社會風氣再怎么煩躁,人們希望講臺上的人能真正為人師表。中小學生的心靈就像白紙,所謂的壞孩子、差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在一步一步形成的過程中,老師充當了什么角色?是搭把手幫扶過他,還是落井下石推其下水呢?老實說,教師是個良心活兒,對學生的責任心多點少點,真不好量化,只能憑自己的良心辦事。但學生心里有桿秤,老師的良莠能在現實和多年后的師生關系里看出端倪。
我們應該明確一點,學生無貴賤,是用來教育的,不是用來定義好壞的,不是用來開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