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行一封信,廈門大學副教授謝靈公開批評校長朱崇實就餐特權。朱崇實回應稱,謝靈的說法不實。最新消息稱,這封信是去年寫的舊信,也不是謝靈發到網上的,早在2005年前后,謝靈就開始了質問、炮轟、舉報之路,矛頭指向同事和領導學術不端、生活作風等問題。(本報今日12版報道)
這封信公開后,謝靈幾乎得到了“一面倒”的肯定。有人講,朱崇實在就餐中到底有沒有特權,不能只聽一面之詞,種種對謝靈的熱捧有著很多的情緒化成分。但要看到,輿論對謝靈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對批評的事實,而表現為對批評這一行為,特別是下屬對領導批評行為的肯定。
在讀書人的心中,多少都有一點西南聯大的情結。西南聯大在那樣的波譎云詭的歲月里表現出來的踽踽獨行的背影,為什么會成為一個永久的印記,始終為后人景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表現出來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這種大學精神濡染之下,相互之間的批評,對領導對權力的批評,既是司空見慣,也為各方接受。不得不講的是,現在大學大門豪華了,圍墻變高了,可批評的風氣卻日見淡薄,敢當面批評校長和同事的人,越來越少了。
今天,批評與自我批評再一次成為時代熱詞,并且日益散發出正能量作用。在人們看來,大學不僅同樣需要批評與自我批評,而且應該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上成為榜樣。一方面,人們希望大學精神能夠“滿血復活”;另一方面,當前批評與自我批評已成主流,人們見到謝靈對朱崇實的公開批評,從情感上給予肯定,實在情理之中。
或許,這樣的公開批評會讓當事人感到難堪,但換個角度,身邊有批評的人,實在是一種榮幸。不僅是權力場,其實在所有領域,幾乎對所有人來說,碰到一個當面批評的人都比碰到一個當面表揚的人難得多。身邊有一個批評的人,能夠幫助你發現身上存在的問題,不改初心不變初志;能夠讓你清醒,少犯錯誤;能夠觸動你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會把自己凌駕于法律、道德和其他人頭上。對于領導來說,尤其如此。有一個敢于批評自己的下屬,是多么來之不易,又是多么值得珍惜。不要覺得丟了面子、損了尊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實是最大的面子、最大的尊嚴。翻看出事官員的“懺悔書”,對“小病無人提醒”“身邊圍繞一幫吹鼓手”的感慨,可謂比比皆是。
讓人遺憾的是,謝靈的批評,并沒有受到應有的對待,遑論尊重。據稱,這些年來因為屢屢批評領導和同事,謝靈不為身邊人特別是領導待見,在網絡上也被人“起底”為“神經有問題”,是“最危險的人物”。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今天我們依然缺乏批評的土壤。而這種批評土壤,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權力場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持續有力地開展。
珍惜身邊每一個批評你的人。他們的價值常常會被大事所證明,會在流逝的時光里散發出金子的光彩。針對批評的內容,可以進行真假上的考證,但在對待批評這一行為的態度上,卻應該是堅決支持。而那種連內容都不看,僅僅看到批評就把謝靈稱為“神經有問題”,很讓人痛扼,也是最應該摒棄的。(毛建國)